《渔家傲·秋思 》
宋 ·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北宋仁宗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他曾经长期在边境与西夏军作战,西夏人闻其名而胆寒。
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战事很吃紧,前面一年,西夏与宋军进行了一场大战,宋军败于好水川之役。而范仲淹是临危受命,救民众于水火,于边境修筑城池,修筑了很多城池和要塞防备西夏,准备抵抗西夏的侵略。范仲淹可谓能文能武,西夏人看到范仲淹十分的畏惧,因为被打怕了。
这首词大约就是写在这个时期。这里介绍了写这首词的年代背景。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北宋朝廷要面对辽国,西夏,南边要应对大理国。可以说是军事情况不容乐观的。
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片秋声萧瑟的感觉,塞下就是边关,边关的秋天风景很是奇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代表已经是深秋了。大雁都离去了。突出了边塞城池的荒芜,连大雁都不愿意多呆。(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突出边塞的荒凉,萧瑟的状况。)
然后后一句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在那层层山峦间,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是形容边塞军情紧张,一座孤城在长烟落日之下更显萧瑟。(有种感觉好像打仗随时可能爆发一般。)这个角是什么?城里军营四边都吹起了号角,号角一吹,立刻紧张,感觉可能随时爆发战斗。这里的,长烟,落日,孤城都突出了边塞战事吃紧的氛围。有种孤寂悲凉的感觉。
浊酒一杯家万里,这句是一个转折,从借景抒情讲到了自己的心态,与家人分离无法团聚,只能借酒思念家人。(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寄信什么的都不便,而军营里当兵的战士自然无法与家人聚会,那么,只能借酒消愁了,这是什么,其实是离情,乡情,对于亲人,老婆孩子父母的思念,都表达在这句词里了,真的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好的诗词能够表达出情感,这就是词能抒情的意思。范仲淹的这首词真的是寓情于诗词里,真的是真情实感,情感流露,令人遐思,前线军人舍己为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前线的军人舍小家为国家,夜里难免会有思乡怀人之情感,这里范仲淹说了~浊酒一杯家万里,衡阳雁去无留意。思乡情,尽在那浊酒一杯里。畅怀饮时,尽付离情别恨。只有那浊酒一杯能道尽思人思乡之情,而且战时,家书难寄,家人也不知道亲人生死未卜,这些都与何人说呢?看来只有寂寞清秋锁住那无尽的离情别恨了,只能无语对苍天,一杯浊酒,寄托离情!
后一句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其实是一个古代的典故,指的是在燕然山上石头上刻字记录自己的功绩,这里是代指。燕然是什么?就是燕然山,古人打仗胜利了就要在山上勒石记录军绩,以图留名千古。主要的意思是自己军功没有建立,回家的时间没有确定。归乡无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只有获得胜利,才有回家的理由啊,不然,边境不安定,还是不能回家。
燕然未勒是指作者还没有建功立业,没有军功感觉不能回家。
然后笔锋一转,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管是一种乐器,可以吹的,悠悠是形容羌管的声音。在寒冷的清秋夜里,军营里吹起了羌管的声音,和浊酒一样,同样是寄托思乡情思人情的,更加突出了思乡的感情很深很深。
到了快晚上了,军营里吹起了悠悠的羌管声,再一看地上都下满了霜,一片白色。(这里又通过语句,从侧面描写了军营生活的无奈,只能喝酒和吹羌管来排遣寂寞,因为乡愁是难以排遣的,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然后又说到霜满地,就是说明已经深秋了,可能都是十月靠近十一月了,不然也不会霜满地。)
也是借景抒情,晚上听到了悠悠羌管声,霜雪满地,人都不想睡觉,此情此景,将军(作者本人)看到了,自然丝毫没有睡意。
最后一句点题将军白发征夫泪。你看那将军头上的白发,以及军营里征夫(就是战士)的泪。思乡情更怯,军营里的士兵思乡,动情处会哭。
作者又何尝不思乡呢?只不过没有办法,不敢忘忧国,匹马卫国境。真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作者范仲淹为了北宋王朝的安定,边境的安宁,舍却自己与家人的团聚,而在边境与西夏军队对峙战斗,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倾佩和学习。舍小家为大家,就是范仲淹伟大的精神情怀。
在末联充分写出来边境军营生活的状态。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这里写的太动情了,将军白发征夫泪,一曲离情尽述说。
范仲淹出将入相,悠悠之心,报国之志,油然而生。范仲淹是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的政治家。
附一点历代人的点评: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此词写边塞征人思归之情与边地苍凉之景。
仲淹就任边帅,防御西夏元吴。羌人至乎为“龙图老子”而不名,范时官龙图阁学士也。(可见范仲淹之威名于西夏如雷贯耳,西夏人甚惧之。)
此词虽有思归之情而无怨尤之意。
盖抵御侵略,义不容辞,然征夫久戍,亦非所宜,故词旨虽雄壮而取境却苍凉也。
相传欧阳修见此词,戏呼为“穷塞主”。写边塞诗写的十分动情。
一代文坛大家巨匠欧阳修对于范仲淹此词的称赞可谓极其之高。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公守边日作。起叙塞下秋景之异,雁去而人不得去,语已凄然。“四面”三句,实写塞下景象,苍茫无际,令人百感交集。(这就是借景抒情之意。)
千嶂落日,孤城自闭,其气魄之大,正与“风吹草低见牛羊”同妙。加之边声四起,征人闻之,愈难为怀。换头抒情,深叹征战无功,有家难归。“羌管”一句,点出入夜景色,霜华满地,严寒透骨,此时情况,较黄昏日落之时,尤为凄悲。
末句,直道将军与三军之愁苦,大笔凝重而沉痛。惟士气如此,何以克敌制胜?故欧公讥为“穷塞主”也。
足可见,此词写边塞诗歌特别的好。
所以很多词人墨客争相推荐,点评颇多,而且古代的词是可以唱的,想来范仲淹的这首词唱起来应该也是很有意境的。
当然,现代去朗诵也是极具气势的,可谓气宇轩昂,荡气回肠之佳作。
这篇千古名篇,今天就赏析这么多,谢谢大家。
这里附一下范仲淹的生平: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
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苏州。)
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后回朝任枢密副使,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发动庆历新政,不久失败。上书去地方任职。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岁。
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为国为民,不为私利,在地方任上,兴办学院,大兴文风,并修筑防洪之堤坝,可谓为民所忧,范仲淹真乃宋朝之大丈夫,真良臣,国之栋梁,其所作《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千古流传。
今天就点评这么多,内容也参考了一些历史资料,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