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东西能让人最直观地感受到春天来了呢?除了明显变化的气温,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而热情绽放的花儿了,而春天的花,最先让我想起的总是桃花。
很多人都喜欢日本的樱花,但我觉得桃花的美并不遑多让。中国自古就有樱花,但最终却是桃花赢得了人们的爱慕,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也总是不吝惜用各种辞藻来描绘桃花。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唐代诗人周朴对桃花的描绘就非常直白了,桃花在春天先于百花绽放,她是那样的明媚动人,又有谁能忍住不去欣赏观看呢?
对于桃花的艳丽姿色,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深有其感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夭怒放,灼灼艳如火,在明媚的春光中,盛开着明亮鲜艳的桃花,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色,该多么令人愉悦。
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
桃花的绽放正式宣告着春天的到来,而在这个百花开放的季节,被视为象征的往往就是这芳华鲜美的桃花。唐代诗人白敏中也是如此认为,所以写下这首《桃花》。
在他的诗中,千万朵桃花争相绽放,密密层层,一朵朵挤满了枝桠,灿若云霞,点染出无边春意。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唐代吴融的《桃花》更是盛情写出桃花的艳丽娇美,桃花如挂枝红霞,千枝万树的既浪漫又磅礴,浓郁且热烈。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
李白在《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时也以桃花开篇,桃花开时,春水滋涨,很快就淹没了水中的白石,萝藤枝摇摇晃晃,摇醉了半挂夜空的月亮。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所谓“人面桃花相映红”,历来人们就用桃花来比喻年轻貌美的女子,如元稹这样的多情人,自然而然会将桃花与女子联系起来。
他说桃花盛开,花瓣的颜色深浅不一,既有深红也有浅红,而这就像女子的妆容一样,浓妆淡抹总相宜。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经历了诸多苦难的杜甫,却仍能对生活充满期盼与热爱,这样的心境是很可贵的,在草堂建成之后,他心有满足,于是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开始《江畔独步寻花》。
其五写的便是桃花。杜甫在暖春中顺着和煦的风,带着懒洋洋的倦意,沿着江水寻桃花,直看到那一丛丛的绚烂绮丽的桃花林,万千之朵,深浅之红,杜甫一句你更爱深红色还是浅红,自然天趣又可爱,谁能想到这时候的他已经年过半百了呢?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
黄庭坚的《诉衷情》写得非常的清新俊美,全篇主要写江南春景,而第一要写的就是桃花,因为桃花代表着春天。
盛开的桃花鲜艳明丽,柔软的垂柳婀娜轻盈,这两样的具体的景物,就足以将江南的春色完美地呈现出来了,一个“满”字已魅力十足。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李煜写起景物来,更是一绝。他在写渔父的淡泊潇洒,而开篇的环境渲染就如作了一幅生动的画一样,写浪花翻卷,如溅起千里雪,桃红李白无声开放,坐在小舟上,一路行驶,桃花列队相随,好似一排排的春色在无声地朝人扑来。
春光明媚,花树多情,渔父的自在逍遥,明艳而生动。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王维的《桃源行》,很明显是由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来的灵感,是对其的诗意再创作。
开篇即写渔舟顺水而下,只见两岸的桃花映红了古渡口,如云霞般的艳丽桃树缤纷如画,行到青溪尽处,也难见路人。
这如画般的诗意描写,对应的正是陶渊明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不管几百年过去,桃花源的美一如既往地让人向往沉醉。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刘禹锡的“竹枝词”有一种浓郁的烟火气,当然,它总体就是描写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诗。
最后一首中,刘禹锡描绘了一幅绚烂美妙的春景图,这里有着漫山遍野的桃李花,色彩绚烂,直与山顶的云雾相接。在漫山开放的春色之中,还有缕缕缭绕的炊烟,那正是春忙时的田园人家。如此描写,色调既清新明朗又自然有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