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一词源于希腊语,是由“光线”和“绘画”两个词汇组成,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过去,我们常把摄影称为“照相”,室内摄影的地方叫“照相馆”,如北京著名的中国照相馆、大北照相馆等。最早的摄影不过是曝光、显影、定影、放大输出等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过程,今天,摄影已经成为包括以光学、化学和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一个独特的拍摄体系,发展成为一门摄影科学。
摄影发明于何时?严格地说,现代摄影起源于现代化学出现后的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同样迅速发展,现代化学为摄影的发明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国内外的先人们为摄影的发明提供了大量的充分条件,他们的发现和创造为摄影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春秋时期《墨子》一书中有小孔成像的记载。公元前330年前后,古希腊人发现小孔成像的现象。11世纪上半叶,阿拉伯人描述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暗箱的工作器材。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家达•芬奇留下了有关暗箱的文字记载。16世纪,有人在暗箱的开孔处装上镜头,在暗箱内壁获得了清晰的影像,此即照相机的原理。17世纪,暗箱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照相机的形态。19世纪初,人们可以借助棱镜在暗箱外面观看暗箱里的成像。小孔成像原理是摄影最终得以发明的前提。
16世纪初,有人开始试图通过将某种化学药液涂在一个介质上以获得“凝固”的影像。19世纪初,英国人韦奇伍德使用银盐溶液涂抹在一张金属板上捕捉到永久性影像,但其感光能力不强,不足以产生一个可见的影像,实验没有成功。1824年,法国人尼埃普斯成功地制作出一个暗淡的、但可以长期保存的影像。虽然这个影像比较粗糙,但却令人增添了信心。法国人达盖尔获知这一信息后遂与其合作,继续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达盖尔发现水银能够生成影像,银盐摄影法就此发明,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摄影方法。银盐摄影方法将摄影时间从数个小时缩短到20-30分钟,极大地扩展了摄影的范围。但达盖尔还是将银盐涂在铁板上,一次只能制作一张照片,因为不能复制而无法传播。1835年,英国人塔尔博特发明在纸张上感光的方法,这张感光过的纸成为“底片”,可以复制无数张照片,复制后的照片不算清晰,但这是现代摄影照片制作的原理。1851年,英国人阿切尔发明以玻璃为底板的火棉胶法,后被称为“湿版摄影”。1871年,英国人马多克斯发明将溴化银乳剂涂抹在玻璃上、在其干燥后用于摄影的方法,这一方法被称为“干版法”。干版法成像具有质量好、性能稳定、感光度强、曝光时间短、拍摄简单等特点。1880年,美国人伊斯曼成立干版公司。1884年,伊斯曼发明可以在软体上涂布药膜的涂布机,这一软体即为现在的胶片。1888年,伊斯曼制造出第一架柯达照相机。1891年,伊斯曼公司制造出摄影者能够自行装卸的胶卷。干版法将摄影从复杂繁琐的操作中解放出来,成为各类人等工作、娱乐的工具。
摄影和照相机一经出现就迅速走进社会生活,进而产生了大量的摄影家,如安塞尔•亚当斯、尤金•史密斯、路易斯•海因、理查德•阿威顿、阿诺德•纽曼、罗伯特•卡帕、卡蒂埃-布列松、优素福•卡什、马克•吕布、尤金、阿杰特等,国内也有郎静山、吴印咸、陈万里、张印泉、陈复礼、何藩等。摄影大师们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大美风光。几十年后,人们看到这些照片仍会感到震撼和启迪。
自己偶尔拍些照片。时间长了,有时就会“胡思乱想”一些问题。比如,摄影是不是属于艺术?什么是摄影的节奏?为什么摄影?摄影是什么等等?五花八门、乱七八糟。
摄影是不是艺术?有人归纳人世间有八大艺术,正确与否无法评判。艺术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畴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如果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来说明,艺术是手艺达到一定的(相当高的)水平后的结果。比如唐伯虎于绘画、董其昌于书法、刘开渠于雕塑、鲁班(假设其人存在)于建筑等,他们的手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们的成就或成果成为了艺术。摄影与之有所不同,摄影发明后一直被当作工业产品,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一个工业技术而已。理由很多,有些也很牵强,如摄影是化学和物理学(包括后来的电子学)的产物,应该算作一项科学成就;摄影是机器(照相机)对事物或事务的记录,主观性的东西太少,没有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快门一响一张照片就算完成,不像绘画一般需要数天数月的时间一笔一笔的描绘出来;摄影具有可复制性,一张底片可以制作多张照片,没有收藏价值;摄影的门槛很低,随便一人拿个照相机都可以拍出照片,以至于国人俗称其为“照相”;摄影和绘画的趋近性动摇了绘画的地位,引起绘画界的不满。等等,原因很多。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认识才得到转变。人们意识到摄影不但具有“纪实”的功能,有些照片也是摄影人创作的结果,比如摄影场景的选择或布置、被摄人物的确定、光线的选择或控制、后期制作对照片的艺术化处理等,这些足以说明摄影具有艺术的属性。特别是摄影趋于成熟后照片开始走进市场,具有了价值的属性,更为摄影成为艺术“亮起了绿灯”,摄影从此逐渐进入艺术的范畴。即使如此,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旧有人对摄影成为艺术耿耿于怀。
摄影是不是艺术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摄影中得到什么。
摄影中经常用到“节奏”这一概念。《百度百科》中说,“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节奏变化为事物发展本原,艺术美之灵魂,相对论变化的结果。”这个解释有点“掉书袋”了。简单说节奏就是有规律的重复,含义有两个,一是有规律(秩序),二是重复。节奏与重复相似,但不完全相同。重复可能没有规律性,节奏有规律性。两个相同的事物或事务就可称为重复。节奏则具有更高的要求,构成要素的数量要多一些,一个、两个现象不是节奏。节奏多用于音乐和文学等艺术作品,也常用于物体运动、情感变化、甚至日常生活中。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在音乐艺术中听到节奏这个词,音乐中的节奏也被称为“韵律”、“旋律”。
随着摄影的不断发展,“节奏”一词也被引入到摄影中。其实,摄影发明之初节奏就已经存在,或者说,节奏从来就存在于被摄物的点、线、面等物理形态中,以及摄影的光影、色彩、构图、透视等摄影方法中,我们在摄影时常常会有意或无意用到节奏。比如:
点、线、面排列组合形成的节奏。公路地面断续的标线形成“点”的节奏;红绿灯下的斑马线、火车站的铁道、高层建筑的楼梯等形成“线”的节奏,蜘蛛网等辐射现象也可算作一种线条的节奏;大型建筑上形状、大小相同的窗户、码头上整齐码放的集装箱等形成“面”的节奏。这些节奏被拍摄到照片中,就构成摄影中点、线、面的节奏。
光影交错(明暗交错)形成的节奏。阳光下户外栅栏留下的光影;教堂内一排窗户在地面留下的光影;公路上有序排列的大树形成光影;公路隧道中灯光形成的光影等。这些节奏构成摄影中光影的节奏。
色彩排列组合形成的节奏。藏式建筑中,大量房屋都被涂刷成白色的墙壁、红色的窗户以及黑色描边装饰,多座建筑、多个窗户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了典型的藏式建筑的节奏。这些节奏构成摄影中色彩的节奏。
物体疏密形成的节奏。一片花海中花团锦簇的华丽感和一枝独秀的突出感表现了花海的疏密节奏。
透视形成的节奏。相机拍摄时经常会出现近大远小、下大上小的情况,即所谓的透视现象,如两条平行的铁道好像在尽头处相交、高楼越向上显得越小等,这种透视现象在摄影中被称为透视节奏。
渐变形成的节奏。拍摄大场面风光照片时,因为具有较大的纵深会导致近景清楚、远处越来越模糊的现象,从清楚到模糊逐渐变化,这种渐变在摄影中被称为渐变节奏。照片的局部虚化有时也是这一目的。
运动起伏形成的节奏。动感多在视频或延时摄影中表现,两维形式的照片较难表现被摄物体的动感,但并非没有。我们所用的电,其电子呈正弦曲线有规律地运动,但普通相机无法拍摄。而电流可以通过专用仪器表现并被记录出来,记录下来的这条曲线就是电子运动的节奏。相机有时可以通过一些摄影技巧模拟被摄体的运动情况,比如跑步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通过追拍方式拍摄一个跑步的运动员,运动员身体(或主要部位)清楚,背景则是运动状态的模糊,让人能够感觉到运动员在跑步,这种形式也可看作是摄影中的节奏。
摄影中的节奏,也就是被摄物体有规律地排列,是物理现象、自然现象或事物的客观反映,发现客观世界中的节奏是掌握摄影节奏的关键。摄影中的节奏使得照片的形式感更加强烈,更具有艺术性。节奏可以让照片充满动感和活力,让两维图形变得立体、丰满起来,这就是摄影节奏的魅力所在。
节奏的本质是“动”,摄影的节奏就是让静止的照片“动”起来。
为什么摄影?这也就是所谓摄影的意义,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难以回答。
摄影长于记录,国内很多照片记录了解放之前、“文革”之前、“文革”之中、“改开”前后等时期的历史场景,其中不乏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通过现实和照片记录的对比,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的各种变化。摄影长于揭露社会现实,尤金•史密斯镜头里的日本水俣病、70年代之前空气污染下的纽约、凯文•卡特的《饥饿的苏丹》,以及诸多的战地摄影作品等等。国内有《大眼睛》、河南的艾滋病村、四川大凉山的“天梯”等。摄影在对现实问题的反映和暴露、对问题的解决或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摄影更多的是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大美风光、经典人文、古建文物、花鸟动物无不在摄影内容之列,它们愉悦身心、其乐无穷。所以,摄影的本真是记录。但摄影还有“述”的功能,把记下来的东西叙述给他人。也就是说以“记、述”说明摄影更加完整。记下了、述说了,更符合摄影的本质。
如其他艺术一样,摄影是为了表现,拍出的照片是给他人看的。但也不尽然,一位叫做杨小彦的学者说过这么一句话,“全世界范围内,所有影像工作者所拍摄的‘他们的历史’都不是‘他们’所需要的,需要的是‘我们’。”这句话说出了为什么摄影的现实,很多时候摄影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为了反映社会现象而摄影,这是高尚。为了给予他人美的享受,这是摄影价值的体现。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的生活,这是陶冶个人情操。为了自己“入会”、获奖、出名而摄影,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给自己立下一个努力的方向,一个远大的志向,争取成为一个出色的摄影师,理想非常崇高。艺术天然地带有功利性,没有必要把这一功利想得那么龌龊。
摄影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娱乐,而非事业。借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吴哲常说的一句话,“平常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待之,可能就会感觉摄影真好。
摄影被赋予了很多的社会内涵,如果抽丝剥茧、就事论事,貌似没有那么复杂。有人曾经说过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用这句话解释为什么摄影比较合适。
为什么摄影?喜欢就是理由,从中获得快乐就是目的,不需要任何其他的装饰,更无需冠冕堂皇。想得太多了,也就不会摄影了。
摄影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毫不相关的回答。
有人说摄影是艺术。众多的摄影人为之不懈的努力,最终在上世纪70年代让摄影挤入艺术的殿堂。
有人说摄影是哲学,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是联系,摄与被摄的联系、摄影人与欣赏者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
有人说摄影物理学,一个介质(钢板、纸张、玻璃、透明胶片)通过小孔成像竟将大千世界浓缩在一个有限的平面内。
有人说摄影是化学,将涂有化学涂层并曝光后的胶片经过显影、定影,就成为一个可以制作照片的底片。
有人说摄影是电子学,光子→电子→光子,一个轮回,一张照片得以展现在人们面前。
有人说摄影是文学,讲照片里的故事,更讲照片外的故事。
有人说摄影是美学,漂亮的风光愉悦大众心情,丰富百姓生活。
有人说摄影是导游,将人们引向一个个未知的旅游胜地。
有人说摄影是游戏,你打你“三国杀”,我玩我的照相机。
有人说摄影是射猎,机会稍纵即逝,必须“一枪毙命”。
有人说摄影是时尚,流连于红哥绿女之间,俯视于奢品宝器之上,不胜美哉。
有人说摄影是通知,告知他人今天自己吃了什么、去了哪里。
有人说摄影是“谈资”,光圈、快门、感光度,故宫、长城、颐和园,不问对象,滔滔不绝。
有人说摄影是天气预报、昼览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夜观月圆月缺、万千星象。
有人说摄影是一剂良药,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忘却了心中的所有不安和烦恼,让人心情得以释放。
有人说摄影是一幅画,绘尽了百年间的“风花雪月”。
有人说摄影是连续剧,一张照片难以道尽应尽之事,十数张、数十张照片方可诉说衷情。
有人说摄影是一种生活方式,浑浑噩噩了却残生未尝不可,徜徉在摄影的快感中岂不更好?
有人说摄影是回忆,它能够把刹那凝固,把过去再现。
有人说摄影是表现,不经意间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之于人。
有人说摄影是反映,将客观世界展现给他人,尽管这一反映可能不是那么真实。
有人说摄影是放弃,放弃了安逸,追求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人说摄影是孤独,拍他人所无,唯自己之所求。
有人说摄影是快乐,拿着照相机四处去拍照片,高兴、开心。
有人说摄影是爱恨交融,爱时海枯石烂,恨时深恶痛绝。
有人说摄影是工具,用来披露社会现象,评点客观现实。
有人说摄影是手段,“哪儿的黄土不埋人”?我就是要以摄影而谋生。
有人说摄影是座塔,五行八作的人挤满塔的每一层。
有人说摄影是精英荟萃之地、法师、大师、老师比比皆是。
有人说摄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谈不上“弱肉强食”,但讲究“适者生存”。
有人说摄影是地位,拿哈苏、莱卡的和拿佳能、尼康的不在一个维度之中。
有人说摄影就是一个问号,摄影人问为什么拍?被摄者问怎么拍?欣赏者问为什么这么拍?
……
摄影这门学问忒神奇了。可以用化学、物理学、经济学、文学、美学、气象学等等无数个学科来定义它或者说是形容它,但谁又能用一句话说透它。摄影人真的很难,先是举“洪荒之力”学会了摄影这门技术,又熬了100多年摄影技术才转化为摄影艺术,好不容易摄影修得正果,却又不知摄影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了。或许这正是摄影的魅力所在。
我说,摄影就是一个调味品,人生百味,经历了九十九味,摄影让我凑够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