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北宋.赵恒
①负薪读书
朱买臣(?~公元前115年),字翁子,会稽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西汉大臣。
负薪读书
没有发迹时的朱买臣家里特别穷,属于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年至四十还是一个贫困的学生,与妻子崔氏艰难度日。
迫于生计,朱买臣经常上山砍柴,然后往集市上卖,但是也不放弃读书。到了山上,先读书,读累了再砍柴。砍满一担后,挑着柴往集市上走的途中仍然背诵诗书。
妻子崔氏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换今天像朱买臣这种估计老婆都娶不到,一没有车,二没有钱,连吃饭都困难)单靠朱买臣砍柴换取生活用度实在难以为继,于是就提出了离婚。朱买臣劝说:“我要到五十岁才能富贵,(也不知道他哪来的自信敢说自己五十岁就能富贵,可能夜观天象,又或者有人算了一卦。)已经过去四十多岁了,你跟我吃了这么多苦,再熬几年就不行吗?等我富贵了,我肯定会报答你的。”崔氏白了一眼说:“这么多年不知道受了多少苦,到现在看你读书也没有什么用,照这样下去别说富贵了,都快饿死了。”说完大哭大闹。朱买臣只好写了一张休书,崔氏毫不留恋,出门而去,另嫁他人。
此后,朱买臣仍靠打柴为生读书度日,后来快五十岁的时候,果然汉武帝召见,面询学问,被任命为中大夫。不久,又被任命为会嵇太守。
朱买臣衣锦还乡之日,乘坐高头大马,前呼后拥,回家拜祖。路径崔氏家门,崔氏又羞又愧,来到面前说,想复认夫妇。朱买臣说:“当初我劝说你不改嫁,你再三不从,现在我荣耀了,又认我为夫。如果一盆水泼到马前,你能把水收回来,我就收你为妻。”(成语典故马前泼水)崔氏自愧不能,羞愧自缢而死。
后李白有诗云: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②苏秦刺股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东周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刺股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及待地告别老师和同学,说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结果一年后不仅毫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于是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瘦得皮包骨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睹。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想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得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然后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③张仪折竹
张仪(?-公元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折竹
张仪和苏秦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二人一个推行合纵,一个实施连横,共同谱写出了一部荡气回肠的战国史。在事业成功之前,他们都过着食不果腹的清贫日子。曾经有一段时间,二人为了生 活,要为别人抄书。
然而,就是在这样枯燥无味的工作当中,二人也不忘学 习。每当遇到微言大义的圣人之句,张仪都会找东西抄回来,再细细琢磨。如果实在找不到抄写的材料,他就用墨把句子写在手心或是大腿上,回到家后再折下竹条,认真刻写下来。
久而久之,这样的竹片竟也卷帙浩繁,不知不觉竟变成一座知识的宝库了。
④韩愈焚膏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焚膏继晷
韩愈从七岁开始正式读书,平均每天都要记诵几千字句,且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他成年以后还没有废弃。在他做国子博 士期间,读书更是近似贪婪。当日影西斜,光线昏暗后,他马上点起油灯,一刻都不让光亮浪费。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焚膏继晷”。在如此这般刻苦努力之下,韩愈的胸中经史百家无一不包,下笔千言,字字千钧,终成一代之宗。
宋代的苏东坡在为韩愈所作的潮州庙碑中写道:“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又有赞誉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⑤任末燃蒿
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今属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人,东汉学者,经学家和教育家。他通晓《五经》,对西汉齐人辕固生所传《诗经》特别有研究,在洛阳教授生徒达十余年。
任末好学
任末在14岁时开始勤学,直至成就卓著依然保持。为了有个好的读书环境,任末在山林之中依木而居,用茅草搭成了一座庵房,用荆条刻成了写字的笔。如果是明亮的夜晚,他便就着月色星光展卷而读;如果遇到阴天,他就燃起一条蒿草驱散黑暗,在这有限的光亮下继续读书。
无论何时何地,一旦他看书时有会意 处,马上就用荆笔蘸墨,把心得体会写在衣服上或是手上。他的门徒们都很佩服老师的勤学,隔几天就帮他把写满了字的衣服换下来,一面帮他换上干净衣服,一面把旧衣服上的字句整理下来。
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怎能有所成就呢?”数十年如一日不懈努力的学习,任末终成一代大儒。
在任末临终时曾告诫学生们说:“好学不倦的人,虽然死了犹如活着;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
⑥匡衡凿壁
匡衡(生卒年不详),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
匡衡凿壁
匡衡家贫好学,但又买不起书,听说同乡有富户家里藏书很多,于是匡衡主动去他家里做工,且不要一分工钱。富户很奇怪,问他原因,匡衡回答说:“我只希望您能允许我遍读您家里的藏书。”富户听罢很是感叹,把书房向匡衡全部开放,任其自由选读。
得到了这样的宝贵资源,匡衡更是惜阴如金,日以继夜的勤奋学习。曾经在晚上读书时没有了膏烛,匡衡便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着邻家透过来的微弱光亮继续攻读。
日复一日,他终于积累了满腹经纶。十年后,名满天下的匡衡足不出户就等来了皇家的征召。而且不是普通的官职,是任命他为相。为相期间,朝廷讨论任何政策,匡衡都能马上引经据典,陈其利弊。他的多次上书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因功封为乐昌侯。
⑦孙敬(生卒年不详)汉朝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人。
孙敬悬梁
孙敬生性嗜学,常年把自己关在家里,畅游书海,乐在其中。偶尔出门上街,邻居们都相互指点说:“这就是著名的闭户先生啊! ”
夜里读书最大的敌人是困意,孙敬觉得时光短暂,久睡可惜,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房梁上垂下一条绳索来,末端系在 自己的发髻上。这样,清醒时无碍读书,而一旦睡意袭来,一顿首便能马上惊觉,抖擞精神继续读书。
后来,他终成当世大儒。
⑧佣书德润
阚(kàn)泽(170-243年),字德润,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大臣。
阚泽(影视剧照)
阚泽家贫好学,年轻时为了生计,去给人家抄写书籍。他不以此为苦,反而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一边抄写,一边记诵,一本书抄罢,书里的内容也学习完毕。
这样的博览群书使阚泽的知识面极为丰富,除经史之外,对历数等不太普及的理论也多有精通。后来地方官知道了他的才能和德行,举荐他做官,从钱塘长一直升迁至太子太傅。朝廷每有重大决策需要讨 论,一定要先去咨询阚泽,士人百官遇有经典解读的疑难,也一定要去请教阚泽。
阚泽后因儒学勤劳获封都乡侯。
⑨车胤囊萤
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曾埠头乡)人,东晋大臣。
车胤囊萤
少年时的车胤是个小帅哥,在讲究品评人物的晋代,大家都对车胤的风姿所折服。太守王胡之曾对车胤的父亲说:“您的公子日后一定会为车家光耀门庭,趁现在年少,应该让他多多学习啊! ”而车胤一点都没有浮躁之气,对学习很是专心踏实。
由于家里穷,夜里读书用的膏烛有时接济不上,车胤便想出了一些古怪浪漫的照明方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夏夜的囊萤。夏天的江南,夜里常有萤火虫于庭院间翻飞。车胤用一个透光性好的布囊将萤火虫聚集起来,在这样的自然光之下静心读书。
久而久之,萤火虫似乎也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每到夜幕降临,便有比常见萤火虫大数倍的大萤聚在车胤的书房窗上,一直到他读完书才飞离,来去如挟风带雨一般。桓温仰慕车胤的才学,召他为博士,每次有重 要的宴会,一定要请出车胤作陪。后来官至吏部尚书。
⑩柳母和丸
柳仲郢(?~864年),字谕蒙,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唐朝大臣。
柳仲郢是唐代名臣柳公绰之子。他的母亲韩氏是相国韩休的曾孙女,家法非常谨严,缙绅士人的家庭,都以之为楷模。韩氏为了让柳仲郢牢记学习的不易,曾把苦参、黄连、熊胆 三味苦药磨制成粉,揉成药丸,在柳仲郢通宵读书达旦的时候,就把这药丸放在嘴里,让他以苦自励,勤勉读书。
柳仲郢后来官至侍御史、京兆 河南尹。他不管是给举子们出题,还是自己写作,都保持着不舍昼夜一丝不苟的作风。他曾经把九经三史、魏晋南北朝史都抄录下 来,称之为“柳氏自备”。书中用极整洁的小楷,谨守法度,没有一个字一个笔画是胡乱写的。
画荻丸熊
⑪欧母画荻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祖籍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于是,他的妈妈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致力读书,让欧阳修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⑫法主蒲鞯(牛角挂书)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
牛角挂书
李密主上本是北周和隋朝贵族,而到了他这一代时,已经衰落了。年少的李密虽然以放牛为生,但他从不甘心就此潦倒一生,于是每天都会一边放牛一边发奋读书。
一天李密听说缑山住着一个叫包恺的饱学之士,于是骑上一头牛前去求教,牛背上铺着用薄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当时的越国公杨素骑着马在李密后面赶路,看到少年如此用功,便悄悄勒紧马缰在后面跟了一段。杨素发现李密自始至终读得十分投入,便忍不住赞叹道:“谁家的少年如此刻苦!”李密在宫中当差时见到过越国公,于是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拜见。杨素问李密在读什么,李密告诉他自己正在读《汉书》。
杨素与李密交谈了一会儿,发现李密谈吐不凡。回家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时才能,都在你们兄弟之上,你们可以和他交往一下。”后来杨玄感果真前来结交李密,两人成了朋友。之后,李密果成大器。
⑬高凤持竿
高凤,字文通,生卒年不详,东汉时期南阳人。
高凤流麦
在高凤还是青年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他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告诉他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
后来突然下起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专心致志的读经书,丝毫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看小麦全都被冲走了,于是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
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在他年老后,依旧拿着书本孜孜不倦。高凤的勤奋好学,终于闻名于天下。
⑭服虔赁作
服虔,生卒年不详,东汉经学家。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后更名虔,河南荥阳东北人。
服虔
服虔少有雅才,善文论,擅长《春秋》。当他给《春秋》作注时,想参考一下不同的意见,听说崔烈正聚集门生讲经,就隐匿自己的姓名,受雇给崔烈的门生做饭。每到要开讲的时候,服虔就到外墙边偷听。
后来觉得崔烈的水平不如自己,就渐渐和门生们谈论起崔烈的优劣来。崔烈听说后,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他早就听说过服虔这个名字,内心怀疑此人就是服虔。第二天早晨,崔烈来到服虔住处,趁他还没醒,就喊道:”“子慎!子慎!”服虔惊醒,不知不觉就答应了,于是二人成了好友。
其实,古人用功读书的典故还有很多,用唐颜真卿的劝学诗作结束语吧:“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与所有喜欢书且好读书的人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