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1903年—1987年),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浙江杭州人,出生于北平,是受五四运动影响的一代。
他曾赴美留学,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来辗转于南京、青岛、台湾等地的大学任教,工作、生活之余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1949年到台湾之后写的散文作品,不仅写的是饮食文化,也有对北平的怀念。
对于吃的,梁实秋心态很包容。大菜能吃,小菜也能吃;不崇洋媚外,也不傲慢地认为中国菜优于其他国家的食物。
书中将各种食物描写得活色生香,除了能让人忍不住咽口水之外,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
以下是墨酱从《雅舍谈吃》一书挑选出的8个句子,有趣又有哲理。
真正的馋人,为了吃,绝不懒。
一个真正的吃货,不仅馋,而且也会勤于发现美食。正所谓“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
对美食有所追求的人,听到哪儿有好吃的就想去看看,最热闹的市场,最不起眼的小巷深处才最容易有收获。
一个真正的吃货,也是会做美食的。满足口腹之欲都要靠投喂怎么算“馋”呢?
馋得来不及别人做好,就已经自己动手了。又懒又馋,不存在的。
他们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荡荡的,饿来吃饭,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
通过“优雅”的吃相来标榜自身的高贵,实在没有必要。
吃相不太好看,不正是食欲佳的表现吗?和这样的人一起吃饭,真的超级减压呀。
不用考虑身材与他人的评价,一顿饭就能带来充分的快乐。没心没肺地享用美食,这种快乐也会感染周围的人。
精致的吃相或者是粗野的吃相,只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即可安心果腹。
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勉强不得。
很多美食在其他地方的味道总有差池,大抵就地取材才能做出最正宗的。
脱离了特定的地方,水不是家乡水,食材不是家乡食材,即便厨师是老家人,也很难是家乡那个味道。
那些美食,陪伴我们一路成长,日复一日,味道早已深深烙印在舌尖,经过时间的沉淀,成为有记忆的味道。
远离家乡以后,想要再吃到熟悉的家乡味道,往往是一种奢侈。
口有同嗜,不分贫富、老少、男女。
不同的人在口味上的嗜好有相同之处,不分阶级、年龄与性别。
好吃的东西是没有阶级性的:越是能被大众接受的食物,好吃的程度越高;越是常见的食材,越能成就极致的美味。
真正的美食都算不上高大上,没必要是山珍海味,普通的食材与简单的做法,自有吸引人之处。
那种烟火气儿十足的大排档、路边摊,很难不让人流连忘返。
谁不知道烧饼油条只是脂肪、淀粉,从营养学来看,不构成一份平衡的食品。但是多年习惯,对此不能忘情。
很多时候,在美食面前,只顾满足口腹之欲,哪还考虑健康不健康。
一些吃的,虽然不够营养,但却能让人开心。
如果不是特别需要用食物补充营养,大可不必过口吃食一律用健康与否衡量。
连吃什么都如此理性克制,人生该多无趣啊。人间一趟,尽兴而已。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美食重在食物的质,而非量。
有时候,我们可以大块朵颐,痛快淋漓地吃;而有时候,也需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或风卷残云,或细嚼烂咽,均无不可。美食的哲学,在于平衡,这也是人生的哲学。
有欢畅的时候,也有严肃的时候,生活一张一弛,才更有味道。
不必为没能拥有而耿耿于怀,人生本就是不断失去、又不断获得的过程。
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逢时按节的享受一番,会因自然调节而不逾矩。
农业文明古国的传统,凡事都注重节气时序,饮食也不例外。
古语有言:“不时不食。”饮食要应时令、按季节,这是遵循自然之道,也是中国人生活智慧的体现。
开春吃春饼,立夏尝三鲜,秋风一起,糖炒栗子的气味也随之飘来,到了冬天,吃腊八粥。
每个季节都有应时好物,美食轮流吃,生活也充满乐趣。
文字而掷地作金石声,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觉得淡而无味,却是不难办到的。少说废话,这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
梁实秋从萝卜汤得到做文章的道理,简洁朴素,方能写出淡而有味的文章。
所以《雅舍谈吃》这本书就是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的,没有太多废话,平平淡淡的语句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这也给我们生活上的启发: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不是因为太过简单,而是因为太过复杂。
生活一定要学会做减法。轻装上阵,才能在前行的同时,还有心情欣赏路边的美景。
萧伯纳说:“任何一种爱,都不比对美食的热爱真切。”
幸福其实很简单,在厨房的烟火气中,调制着美味餐饮,好吃的还未进入腹中,幸福感早已经随着气味从鼻腔进入颅内了。
与家人闲坐,边吃边漫无目的地聊天,更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光。
学会享受日常琐碎的生活,保持一个宽容、平和的心态,你会发现生活有许多可爱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