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蒋勋先生,他说:“现在的人其实很“穷”,因为不肯生活在慢节奏中。其实慢节奏才是生活的质量,才叫富有。”
现代生活节奏快,我们被快节奏裹挟着前进着,来不及思考,最后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活着,完全失去了生活的体验,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样一个生活状态,是能是“活着”。
让人焦虑的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严重影响着下一代。他们小时候为了学业,放学后被父母奔走于各个补习班。好不容易熬到周末,或许比平时还忙。就这样被一股股的时代的浪潮一浪一浪地推向沙滩,没有一点喘息和选择的机会。
而城市中打拼的人们在华灯初上,拖着工作了一天的疲惫身躯回到家,不知道在睡梦中会不会梦到曾经有过的美好。梦回小时候,妈妈为我们驱散炎热摇摆的蒲扇,和因为下雨伏在爸爸宽厚的背上的回家路。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有人说亲情是一杯清凉的水,在炎热的夏天,它为我们解渴,为我们驱散炎热,带来凉爽。有人说亲情是一盏灯,为我们照出了危险,也照亮了我们的心房。我觉得都有。最近看了这本《万家灯火,一盏归处》又让我看到了在名家心中的亲情与温暖。
这是一部名家散文合集,收录了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丰子恺、冯骥才、史铁生等16位知名作家回忆父亲母亲、回顾成长经历的经典散文。
关于母亲
记得上小学时,作业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编的了。后来为人母,孩子也被布置了这样的作文,我记得读完后真真感觉到了孩子眼中的自己多少有些虚无了。正如同某个纪录片中所看到的关于孩子和妈妈的一个小测试,结果显示:孩子在妈妈眼里总是有很多缺点,但是妈妈在眼里确实完美的妈妈。
也是如此,因为感觉自己做得一点都不好,但是在他的笔下,妈妈是个美丽温柔的超人,总是给他变出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蒋勋老先生笔下的母亲,周国平笔下的母亲,还有梁实秋,丰子恺,孙犁、茅盾等等各位大家眼中的母亲。
想想母亲都举一个通性:那就是保守又满是满是记挂的爱。我还看到了汪曾祺眼中对继母的满心怜悯。
继母很喜欢小时候曾老,在《母亲: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感动》这篇文章,他写了这样一小段可以说“有味道”的文字。大概是这样叙述的。在曾老小学一年级的冬天,因为大便急,还没到家就拉在了裤子里。他都在这句曾老调皮地注明了在的记忆中那坨热腾腾的屎。但是当他兜着一裤兜屎一扭一扭地回了家之后,继母二话没说得把他赶紧给收拾好。这段文字的读的画面感油然而起。
关于父亲
上小学的时候很喜欢下雨,因为可以被爸爸背回家。那种每次下雨,坐在教室等待爸爸喊自己名字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爸爸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正如书中苏童对父爱的描述:父爱如山,他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着我。
丰子恺
在书中我知道了,丰子恺的父亲曾是个读书人,中过举。可惜时运不济,刚中举就碰上母亲过世,不得不在家丁忧。丁忧结束,科举被废了。自此他蛰居在家,靠一点祖产度日,诸事不理,只管抽鸦片、喝酒、读书自娱。
母亲是一位生命力旺盛的干练女子,她一共生养了十个孩子,家里的十几亩薄田和一间染坊全靠她打理。
丰子恺九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还就此担起了严父之责。在他的《我的母亲》中,说她既是母亲,也是父亲。说“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有慈爱的笑容。”每次都给他警惕和勉励。
家和万事兴
这本书是一部以家和亲情为主题的散文合集,这些文章不仅是对父母的回忆,也是亲情的共振、教育的分享,更是家的价值传承。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无不享受着伟大的父爱与母爱,是他们为我们遮风挡雨,陪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引领着我们茁壮成长。
长大之后离开家乡,不管我们身处何方,只要想到他们,我们就会感到温暖而安定,内心充满力量,因为在我们内心的归处,散发着无尽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