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国学堂,细品国学滋味,同享传统文化,与爱好传统文化和追求人文精神的家长朋友一起,每日花几分钟时间,学一点传统国学,点点滋润,日日更新。
欢迎订阅微信版“家长国学堂”,微信号:jzgxt2014。周一学汉字,周二学对联,周三学诗歌,周四学蒙学,周五学经典,周六学家训,周日休息。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代诗歌堪称国粹。走进美丽的中国古诗,意味着走进了一个美的世界,开启了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之旅。
今之青年者,古之少年也。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家长国学堂,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少年行》,看盛唐精神在王维笔下少年游侠身上之体现,也看今日青年身上精神之缺憾。
少年行(其二)
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
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疏译]
出身仕汉羽林郎,
挺身投军为汉效力担任了羽林军的郎官
初随骠骑战渔阳。
第一次出征就随着骠骑将军在渔阳鏖战
孰知不向边庭苦,
谁不知道奔赴边庭从军征战的艰辛苦难
纵死犹闻侠骨香。
纵然战死还会留一缕侠骨馨香于天地之间
[解读]
“少年行”是乐府旧题,也是唐人特别钟爱的一个诗题:初唐的卢照邻,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维、崔颢、高适、王昌龄,晚唐的杜牧,等等众多诗人,都写过《少年行》。其中,以王维的《少年行》组诗最为有名,也最能代表盛唐精神。
王维的《少年行》一共有四首:
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其三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其四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这四首诗的主角是“少年游侠”,其一写其系马高楼,斗酒畅饮;其二写其从军报国,出征边庭;其三写其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其四写其胜利归来,封侯拜相。人们最熟悉的是第一首,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却是第二首,因为这首诗最能体现其“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勇武精神。
一、二句“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以汉代唐,叙述少年从军出征的经历:先写少年游侠挺身而出,投军报国,凭着一身本身当上了禁军的军官羽林郎;后写少年首次出征随着骠骑将军奔赴边庭,便和匈奴鏖战于渔阳一带。
三、四句“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描写少年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决心:边塞征战之苦浑然不放在心上,宁愿战死,也要在天地之间留下一缕英雄侠骨的馨香!
诗中的“少年”多大年龄呢?不知道。但是王维的另一首诗《老将行》,透露了相关信息:“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年龄在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明显就是我们现在的“青年”。骑术、射术超群,所向无敌,完全是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化身。
游侠是先秦之士中一特类,喜仗剑游天下,排难解纷乱,轻生死,尚气节。韩非子认为“侠以武犯禁”,是一种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司马迁却在《史记》中专辟《游侠列传》,认为“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不仅是一种社会的重要平衡力量,还有值得赞美的特殊精神。于是从汉魏六朝,到隋唐时期,游侠之风和任侠之气不绝如缕。
初唐四杰中卢照邻有《结客少年场行》:“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玉剑浮云骑,金鞍明月弓。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杨炯有《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两首诗都显示游侠传统开始从个人任侠使气,向从军报国的转变,同时也成为唐朝边塞诗的先声。唐朝那么多诗人热衷于写“少年行”、从军诗、边塞诗,正是一代书生尚武任侠,渴望到边关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之英雄气概的体现。没有这种任侠精神、英雄精神,不可能有所谓盛唐精神,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盛唐伟业。
唐朝的青年们,如李白、杜甫、王维、高适、杜牧等,大都有过一段长安做“京漂”的经历,但是他们都是仗剑做游侠,胸怀从军报国、建功立业之的大志。我们现在的青年们呢?游走于北上广深等大都市,胁下挂电脑,掌中握手机,痴痴追求的是一家之房子、车子,天天渴望的是一己之票子、位子,全为稻粱谋,哪有什么天下和苍生可言。其人生理想及格调,与唐代青年们相比,不啻天壤之别。虽然说“江山代有才人出”,但是这样的青年,也能称为盛世之青年?
“家长国学堂”的体系和分层
周一|汉字|核心汉字和汉字文化|文字
周二|对联|词句训练和对联文化|词句
周三|诗歌|审美教育和诗歌文化|篇章
周四|蒙学|启蒙教育和蒙学文化|基础
周五|经典|经典学习和核心文化|提高
周六|家训|家庭教育和训育文化|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