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著名的诗《草》相信很多人都会背,这首诗我们从小到大都在背,但有不少人并不知道,这首诗原本的名字并非《草》,而且也不止四句。
白居易的这首诗,原本是应试之作,原本的题目叫《赋得古原草送别》,而且也并非只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几句,全诗如下: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作。这首诗借写野草来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更表现了野草不屈不挠的韧性,尤其受到世人的称赞。
作为科考的应试之作,白居易的这首诗是很难得的。因为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不仅要写清题意,而且要求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
因为应试诗的要求严格,题目又早已限定,所以写起来有很多束缚,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试诗一向佳作甚少。
白居易的这首诗,不仅符合题意,也满足了考试时对诗作的苛刻要求,绝对是佳作了。而且,白居易写这首诗时,还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
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当初白居易谒见顾况时,投献的就是这首诗。起初,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就转过头对着眼前的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就是告诉白居易,想在京城混饭吃不容易。等到顾况看了白居易献上的诗之后,就改变了看法,当顾况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诗时,不禁大为嗟赏,对白居易说:“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顾况在当时,已经是大唐的文坛领袖,而且有官职在身,有了顾况对白居易的欣赏,白居易想在长安发展,就容易的多了。顾况看了白居易的诗之后,知道白居易文采出众,所以也下了大力帮助白居易,将白居易的诗文介绍给很多人。
白居易以诗谒顾况,得到顾况赏识这件事,被唐朝人张固记载在《幽闲鼓吹》这本书中,原文是这样的: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白居易也没有辜负顾况对他的欣赏和举荐,白居易后来受到同样喜爱文学的唐宪宗李纯的赏识。在做官方面,白居易可是比李白、杜甫要出色的多。他曾历任刺史、上柱国、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朝廷重要官职。并且,白居易晚年还被封为冯翊县侯,食邑千户。
白居易在诗歌文学上同样有很高的成就,他和李白、杜甫是唐代著名的三大诗人。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而且便于入乐歌唱,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他作诗必定有一个主题,要通过诗歌来传达他对某件事的看法或主张。
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两人还是知己好友,世称“元白”,白居易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对于写诗,白居易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来补查时政,白居易也写了很多诗歌,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来让高高在上的皇上了解民生疾苦,将下层百姓的心声传达到朝廷上,在这一点上,白居易不可谓不伟大。
他自己就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当然,因为白居易的直言敢谏,他也得罪了不少人。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有害名教(其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白居易因此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虽然有过被贬官的经历,但总体来说为官是成功的。白居易在史书中名声也不错,新旧唐书都有称赏白居易之语。
白居易死后,唐宣宗还曾写诗凭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此后,历史上也有不少名人推崇白居易,白居易能做到生前扬名,死后流芳,官职不低且文学成就也很高,绝对是很成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