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亦有道,徐行则不踬。
汪曾祺先生在《四川杂忆》这篇散文中登乐山时是这样写的,在走尽石级,将登乐山的路时,有一摩崖石刻,上面有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写的“登山亦有道,徐行则不踬”几个近似颜体的七寸大字。汪先生写道:每逢登山总要想起司马光的摩崖大字,这是见道之言,所说的当然不只是登山。
徐行不只是登山,生活中也要徐行,遇事不慌,方可妥善解决问题,草率毛糙不可成事。故徐行之法不只是登山之道,也是处世之道。
“登山亦有道,徐行则不踬。”,登山的原则应当缓慢,慢慢前行才是登山之道,其实细细想来,确实是有道理的。缓慢才不至于伤着脚力,缓慢前行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时间欣赏沿途的风景。无论从身体健康角度看,还是从登山的乐趣讲,徐徐而行有益于每一个登山者。
登山者的心态决定了什么时候登山,登什么样的山,登山所用的时间。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如果不记之于笔墨,恐因时间久了就会忘记,所以趁着精力尚可,来回忆一下往日登山的那些事。
我从来不以登过名山而炫耀,当然也确实没有登过多少名山,同乡谢瑞同先生曾有邀去登黄山,但因种种缘故未能成行,作为黄山,知名度之高是众人皆知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但窃以为如果没有更多的时间是无法体会名山的精髓的,故宁可去登一些寂寂无名的小山,从而有更多的空闲缓慢行走在山中,来享受登山的乐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有山有水才有灵气,登山时听泉声潺潺,看溪流溅石,确实有心旷神怡之感,江苏新沂市境内的马陵山有泉有溪,景色幽深,碧泉飞瀑,山不大,却令人过目不忘。
登山是情趣活动而不是专业运动,更不是旅游。如果是旅游活动,当然要登名山大川,但如果把登山看作是一项修身养性的优雅活动,一些无名小山照样可以怡情。这些年来,我和家人登过青州的云门山,出差时也自个登过兰州的白塔山、杭州西湖旁边的小孤山,上学时在济南登过千佛山、燕子山,讼闲时邀三两人参观曹植墓登上鱼山凭览过黄河,江苏新沂境内的马陵山(被乾隆帝称为“第一江山”),还有镇江市的北固山,四川的乐山和青城山,北京的香山等,这些山和五岳、庐山、武夷山、昆仑山及黄山等似以小家碧玉同大家闺秀相比,但恰恰因山小却可有足够的时间来领略其貌,静下心来,在徐徐清风中徐徐而行,不紧不慢,不慌不张,没有行色匆匆,而是悠闲自得,或拾级而上,或临亭远眺,留一分思考的空间,至乐之极。
登山最好是三两个人,一个人略显孤单,没有沟通交流,有点寂寞,三两人共同登山,既能说笑谈吐,又可相互帮衬。登山的时间不可拘束,春冬稍微可宜,秋日最适合,秋高气爽,正宜登高望远,唐诗人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以谓正是秋日登山时的心情写照。夏日不宜登小山,因小山大多海拔低,山上气温高,登山过程中感觉不到凉爽,故此不建议夏天登小山,如果夏天非要登山的话,可去长白山感受爽快。
登山的时候,可以发散思维,可以纵情渲嘶,可以静禅修身。古人登山时写出了许多佳作名篇,比如苏轼登庐山,写出了哲理性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在此山中;又如王安石游褒禅山,得出达到一定的地步需志、力、物三者的结合,缺一不可成就的道理;王安石在登飞来峰后也写下哲理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由此可见,登山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是健康运动,也是修身养性积累写作素材的绝佳方式,既然登山如此富有生命活力和生活情趣,则应当有时间走出去登一登山,方不失为人生之乐趣。
记于2022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