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来赏析的是唐代诗人中,既是诗魔又是诗王的白居易写的《卖炭翁》。
白居易出生于公元772年,逝世于公元846年,是河南新郑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官位最高做到了唐朝的翰林学士(皇帝秘书)、左赞善大夫(正五品上,放现在就是略微高于厅级)。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
背景介绍完了,现在开始我们欣赏这位唐代诗王的佳作吧。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jì)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即使寒风凛冽,亦有梅花凌寒盛开
这首诗是诗人借用卖炭翁这个人的遭遇,揭示唐朝当时宫市的本质,影射了当时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无情掠夺的罪行。
诗文开篇四句中的“伐薪”、“烧炭”简练地概括了卖炭翁的制炭工序的复杂和劳动过程的繁重。“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伐薪烧炭南山中”的“南山”即为荒无人烟,豺狼横行的终南山,卖炭翁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凌霜戴雪,以斧“伐薪”,起窑“烧炭”,好不艰难地制炭“千余斤”。这来之不易的碳,每一斤都是卖炭翁的心血,都凝聚着他生活的希望。
通过写卖炭翁艰辛制炭的艰苦过程,将其与售卖木炭的商人明确地区别了开来。诗人高明地用自问自答式的“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向所有的读者介绍了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这一问一答之间,让呆板的卖炭翁形象变得更加活灵活现,更是让诗文出现了跌宕之势,瞬间拓展性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已被统治阶级剥削得贫无立锥之地,别无衣食来源,祈求他艰难烧制的千斤碳能卖出一个好价钱的普通劳苦大众。
每个安足的普通人在“身上衣正单”的时候,无不希望天气能暖和。但是文中的卖炭翁将解决生活衣食问题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之上,所以他才宁愿“心忧炭贱愿天寒”,在这严冷的寒冬之中,仍然盼望天气能更加寒冷。通过这一句诗词,我们能看到诗人对卖炭翁艰难处境和复杂心理活动的深刻理解,仅仅这十几个字,更是真切地表现了诗人对劳苦大众倾注的无限同情。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本诗上下部分的转承过渡之句。
“夜来城外一尺雪”,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他期待的凛冽寒风、纷纷大雪。此时的卖炭翁正“晓驾炭车辗冰辙”,完全不顾得冰雪交加路途会有多难走,现在他心中只有那千余斤碳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物和粮食。
拖着一车炭,盼来一场雪的卖炭翁,满怀希望的到了天子脚下,心里盘算着将碳卖给城中的达官显贵、商贾巨富们。但却遭遇“黄衣使者白衫儿。”
来的是谁呢?来的原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中使者,在皇宫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敕令面前,“牛困人饥”的卖炭翁只能跟着宫中使者的“叱牛”声而去。
卖炭翁从“伐薪”、“烧炭”,从“南山中”、“驾碳车”、“碾冰辙”到“泥中歇”,如今却只能“回车叱牛牵向北”去,把千辛万苦烧制的碳送到了皇宫之中,之前的种种打算、生活的希望,此时都成了泡影。
把碳送进了皇宫的卖炭翁,无疑是更加的“牛困人饥”,只是不知道饿着回到终南山的时候,卖炭翁又会想些什么,接下来的日子又将怎样度过?!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再继续展开来写下去,但我们却没法停止思考,没法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没法不憎恨当时统治者的罪恶剥削。
这首诗蕴含深刻的思想性并极具特色的艺术性。诗眼“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卖炭翁那濒临生活绝境之时的那让人可怜的希望,那唯一的希望。作者巧妙灵活地运用反衬和陪衬的表现手法,以“两鬓苍苍”突显炭翁的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彰显“伐薪”、“烧炭”之艰辛,辅以险恶荒凉的终南山作陪衬,这一幕幕,反衬出了卖炭老翁求生求活的炽烈希望之火。而诗文最后的“一车炭,千余斤”竟然只能换得“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了宫中使者对贫苦民众的残酷掠夺。整首诗,前半部分展现了底层劳动者炽烈的生活希望之火,后半部分则是诗人悲痛遭遇希望破灭却又无可奈何的那些可怜人。
好了,今天这首含蓄有力,引人深思而又扣人心弦的唐诗就赏析到这里了。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转发给你家里有读初高中的孩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