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你听过“庖丁解牛”这个成语,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一个屠夫,由于技法娴熟,将一头牛,宰杀地得心应手的这么一个过程。
事实上,我们是能从这个成语中,悟出一些为人处世的规律的。
我们不妨来看看它到底讲的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先秦庄周的《庄子·养生主》,故事是这样讲的:
有一天,有个名字叫“丁”的厨师,他来给梁惠王(魏国第三代国君)宰杀牛,他杀牛的技术可不一般:
在宰杀的过程中,他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着的地方,都会发出那种“哗哗”皮与骨头相离的声音,而刀部所刺进去的时候,声音也很大,且非常合乎音律节拍。
在整个宰杀牛的过程中,他所发出的声响,甚至和《桑林》、《经首》这两首曲子的伴奏所合拍,就像产生共鸣一样。
梁惠王不禁感叹:“太棒啦,你的技法怎能如此高超?”
厨师回答道:“我现在追求的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宰杀技术,而是’道’的境界。”
“当初我宰杀牛时,眼里看到的是一头牛,但是三年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完整的牛了。事实上,我现在是凭着一种精神和牛在接触,并非仅凭眼睛的观察。我的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根据牛生理上的结构,我用刀切入牛筋骨相连的缝隙,顺着骨节之间的空隙下刀,依照牛的身体构造,筋脉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刀不曾碰过它们,何况是骨骼部分呢!”
“通常,技术好的厨师,每年都会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断了筋肉,而损坏刀;技术一般的厨师,每个月就要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砍断了骨头,而损坏刀;而我如今,已经用刀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有上千头,但是刀依然锋利得像在磨刀石上刚磨好了一样。”
随后,他解释了背后的原因。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刀刃的空间必然绰绰有余,因此,这把刀十九年来,刀刃还会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即使这样,每当我宰杀牛时,遇到筋骨交错难以下刀的情形时,依然会小心翼翼,提高警惕,将注意力集中到一点,缓慢而轻巧地动刀,哗啦一声,牛骨和牛筋就这样被分开了,犹如泥土散落到地上一样。”
“我拿着刀站立着,举目望向四方,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擦净刀,将它收好。”
梁惠王听闻他的话后,感叹道:
“这真是太棒了,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习得了养生的道理。”
事实上,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同样是能明白一些道理的,正如梁惠王一样。
首先,庖丁并非是用眼睛和手去做事,而是用心来做事。
他已经深入地理解了整个牛的构造,每个细节都有所掌控,因此他得以挥洒自己的技法,做到游刃有余的境地。
其次,他是在享受自己的工作。
我们能看出他娴熟的技巧来源于对这项工作深入的研究和喜爱,才能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如此境界,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道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再次,他足够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断地精进。
他的刀使用年限超长,而磨损程度极低,就说明他能以最小的代价,换来丰硕的成果,这便是一种将专注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往后,他也没有应付差事,苟且的度日,而是在享受工作和生活本身,用心体会与发掘其本来的价值,已经超越这个职业本身了。
因此,他的行为也能感化一代君王“梁惠王”。
那么,你是否会从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乃至生活呢?
假如我们能把他的事迹应用到自己身上,那么我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质量,一定是相当高的。
爱生活,爱分享,愿我能给你带来幸运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