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就是设计自己的一生:自己将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古人云:“志当存高远。”“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在生活的起跑线上,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树立怎样的志向,的确关系到他的前途命运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我们来看《论语·公冶长》中的一段话: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
有一次,孔子与其门生颜渊和子路讨论各自的志向。性格豪爽的子路的志向是和朋友们共同享用自己的车马、轻裘,即使用坏了也不在乎,体现出子路是一个非常重义气的人。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徒,他的志向是不夸大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体现了颜渊很高的道德修养。
两位弟子的志向一个豪爽,一个隐忍,与各自的性格和后来的实际行动非常吻合,那么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呢?
他希望自己能使天下的老人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使朋友们信任自己,使年轻人得到关爱。可以说,孔子的志向涵盖了老中青三代,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伟大的行动力源自远大的理想。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周游列国,到处传经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经历过千辛万苦、千难万险,遭遇过无数次挫折,甚至在当时被人讥笑为“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尽管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当权者不愿接受他的建议,可他直到去世之前也不肯放弃自己的理想。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你可以在万军之中取上将之首级,但你永远都无法改变我的志向。
尽管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在孔子有生之年没能实现,但他最终成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部分诺贝尔奖获奖者曾在巴黎发表的一个宣言中预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高远的理想决定了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和拼搏的热情。没有它,人生就像折断了风帆的航船,在茫茫的大海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高远的理想未必能够实现,但它至少会激励人为了接近它而不懈努力,在拼搏的过程中体味一种快乐,即使最后没有实现最初的理想,我们也能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成功与满足。
伟大的志向源自伟大的责任感。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意思是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目标,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他怀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发表了一系列涉及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的言论。同时,他也希望当代具有血性的读书人能肩负起社会责任,坚持对仁爱、对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
孔子讨厌那些胸无大志,只顾眼前利益的人。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想的是道德,小人想着的是自己的田土;君子关心的是法律,小人却一心贪图实惠。(《论语·里仁》)又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读书人如果留恋安逸的家庭生活,那他就不配做读书人了。因为人一旦贪图实惠,贪恋老婆孩子热炕头,放弃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容易将道德和法律抛在脑后,甚至作出有伤道德、触犯法律的事情来,给社会造成危害。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有关责任的言论,鼓舞、激励、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文化的传承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态度,对当今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注我为你讲解孔夫子的108个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