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我们同他交往时,就像坐在春风之中;而有些人,我们同他交往时,就像进了充满恶臭的房子,恨不得马上逃跑。
心理学说,每个人都想得到同伴的认可的,成为人人喜欢与他相处的人,我们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生活、对工作都有巨大的帮助,人生也会因此快乐很多。
两个小故事,讲透待人接物之道,助你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01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这个故事是说,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应该是因为野蛮不开化)很难同他们交谈。而孔子却愿意见了这个地方的一个小学生,孔门的学生就很疑惑,为什么孔子会愿意见这个地方的人?
孔子说:“赞同他进步的地方,不赞同他退步的地方,何必要(在责备别人的时候)做得太过分呢?这个孩子把自己整理得很整洁地过来,我赞赏他的整洁,而不要死死记住他曾经的过失。”
我们对待他人,要积极肯定别人的进步,而对别人过去的不恰当之处,不要执着地反复批评。
其实,有时候想想,有多少情谊都是在无限的翻旧账之中被一点点消耗了呢?
有多少亲戚朋友甚至家人,就是因为我们不能放过他的过往,而被我们一点点推远的呢?
不揪着别人以前的过失不放,就能真正地接纳身边每一个人,你的心胸开阔了,人际关系当然也会越来越好了。
02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这个时候问孔子:
“鲁昭公是一个懂得礼的人吗?”
孔子说:
“他懂得礼。”
孔子出去之后,陈司败向巫马期做了一个揖,靠近了他,说:“我听说君子是不勾结在一起的,君子也会勾结吗?鲁昭公取了吴国的王室,这是同姓,(但是因为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没法用丈夫的姓和本家的姓放在一起称呼她),就叫她吴孟子。鲁昭公要是懂礼,谁不懂礼呢?”
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孔丘我很幸运,如果有过错,其他人一定使我知道。”
这个故事有点儿模糊,不就是孔子犯的错嘛。但事实上,孔子当时以博学、治礼闻名,他和鲁昭公也是很熟悉的,当年昭公对他算是有知遇之恩,他不可能不知道吴孟子的事。
但是他没有选择因为吴孟子的事指责昭公,因为本来春秋之时,诸侯王室的亲缘关系早就淡化,拘泥于这种细节之礼已经不是很有必要了,他愿意保全昭公的名声,而冒着被别人指责自己无知的风险。陈司败这个人,故意给孔子下套的,而孔子也自愿走入套中。
也就是说,在一些非原则的问题上,为别人适当遮掩,哪怕代价是自己要被指责,也愿意优先选择维护别人的颜面。反观我们,很多时候是优先自己的面子,甚至冲动地要去做意气之争,而不会首先照顾到身边人的感受,更甚至会有把别人的不足之处,当成笑谈大肆宣传。
所以我们真该向孔子学学,试问谁不愿意与会顾念自己的人多交往呢?
晓角心语:
两则故事,让我们看到孔子是如何待人接物的,故事中显示出孔子对人的仁爱和尊重,细细品读学习,必将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