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花还似非花,苏轼这首咏絮词,把柳絮变成了浮萍,还说没错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咏絮才

事情要从他这首写杨花的词说起。杨花,就是柳絮,自古为文人雅士乐于吟咏的对象。较早在《世说新语》里载有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咏雪”的故事。说是大雪天谢太傅在家和子侄辈讲论诗词。谢安出了个题目,问这大雪纷纷的样子像什么?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意为跟往空中撒一把盐的样子可以比拟。而后谢道韫说了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悦。

似花还似非花,苏轼这首咏絮词,把柳絮变成了浮萍,还说没错

谢道韫因有将雪比作柳絮的才能而闻名。此后“咏絮之才”便成为人们称许有文才女性之常用语。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柳絮是不是花?

苏轼这首词,先说柳絮“似花还似非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那么到底他以为是不是花呢?不得而知,词中未做探究。

如此我们不妨先研究一下。柳絮为何叫做“絮”?因为它像棉絮一样,事实上也真是一团“絮”。

那么这团絮是哪儿来的呢?要从初春杨柳枝发芽说起。起初,先是枝条尖端微微泛红,而后变得柔韧。渐渐地,枝上长出芽苞,它们穿着红衣,像一个个襁褓中的婴儿。

似花还似非花,苏轼这首咏絮词,把柳絮变成了浮萍,还说没错

又过段时日,红衣褪去,脱颖而出的那个白白胖胖的毛绒球,其实就是柳絮的前身啦。等天气暖和,绿叶长大,不再需要它们保护时,柳絮就带着种子飘飞开去。

所以柳絮不是花,而是柳树的种子。

大忽悠苏东坡

于是苏东坡吟哦着章质夫的原词,不知道是想象中还是真的看见了杨花飘飞。反正他就直接一句“似花还似非花”便已经出手不凡,且耐人寻味了。之后,将咏物引向抒情。用一首和韵的词秒杀了章质夫。

好了,如此最关键的问题来到啦!下阙苏轼问:“晓来雨过,遗踪何在?”是呀,柳絮飘哪儿去了呢?然后他自己回答:“一池萍碎。

落进池中化作浮萍了?这是多么神奇的变身呀!反正我是头回听说。更为神奇的是,苏轼自己在这句后面加了注解:“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他说杨花,也就是柳絮,落进水里是会变为浮萍的,他亲自验证过,的确没错!

似花还似非花,苏轼这首咏絮词,把柳絮变成了浮萍,还说没错

咋感觉这是忽悠人不打草稿呢?他说的“验之信然”,你若当真的话就是没常识了。

考场上“作案”

要知道苏轼为了作品的需要,为了符合自己想要的意象,那真是不择手段!关键他不是“初犯”,曾经有过“前科”的。

并且这“前科”还不是小事,居然是在科举考场上“作的案”。话说那是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弱冠之年的苏轼进士及第。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对苏轼的应试文章推崇备至,且与同僚们激赏数日。

然而,文章中有个典故,一干人等谁都不知道出处。于是,欧阳修不耻下问请教苏轼。苏轼最终坦白说那“典故”是他自己编的,没个确切出处。你看,真是人有多大胆,文章就有多大产啊!

似花还似非花,苏轼这首咏絮词,把柳絮变成了浮萍,还说没错

好在伟大的欧阳修不但没有因此看轻苏轼,反而称赞其善于读书、懂得变通,以后写文章一定会独步天下。

在欧阳修的“纵容”之下,现在又来“冒充”植物学家,信誓旦旦地说什么柳絮会变成浮萍!这苏东坡不是成了“惯犯”了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254487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