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新生中考古诗词鉴赏必会
《中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40首古诗词,是中考考试范围。40首中八年级上册共包含7首,即《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饮酒(其五)》《望岳》《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任务不多,八年级新生可以提前学习,学会鉴赏,为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打下基础。清平乐老师将用4天时间逐首讲解,请同学们按时关注。
今天讲解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明天讲解杜甫的《望岳》
《饮酒》(其五)
一、原诗与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文常填空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诗人,号“五柳先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派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
三、重点解词
1.结:建造、构筑。 2.庐:简陋的房屋。 3.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4.尔:如此,这样。 5.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6.日夕:傍晚。 7.相与:相伴
四、解读诗意:
把简陋的房屋建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感觉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若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只要内心超凡脱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中看见了远处的南山。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分更加秀丽,成群的小鸟结伴而归。这情景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五、理解默写
1.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生活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饮酒》(其五)中写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心境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描绘傍晚时分山间云气缭绕、鸟儿结伴归巢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六、归纳中心
本诗融情入景,描写了物我合一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闲适自得的心境,抒发了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
七、历年中考题集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即为自然的意趣,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出复杂的感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格调闲雅有致,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2. 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何能“而无车马喧”
诗人虽身居闹市,却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他心志高远、超凡脱俗。
3.谈谈你对“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理解。
诗句的意思是,心既然远离尘嚣,那么虽身居闹市,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
自问自答,表达了作者心志高远、超凡脱俗。
4.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问题(1)“悠然”用得好在哪里?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即诗人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的闲适自得。
问题(2)这句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展示诗人远离世俗后的闲适自得,热爱自然、超凡脱俗的心境。
问题(3)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示例一:“悠然”+问题(1)
示例二:“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是不期而遇,体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
问题(4)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好吗?为什么?
不好。因为“见”字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是不期而遇,体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与全诗氛围吻合。改成“看”,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的意境。
问题(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是怎样体现这种田园诗风的?
诗人采菊篱下,悠闲的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景。此句展示出诗人闲适自得,热爱自然,超凡脱俗的心境。最能体现田园诗风。
5.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3分)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6.“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远离世俗后的闲适自得,热爱自然、超凡脱俗的心境。
7. 此中有真意,理解“真意”。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既是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