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柳树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树种,它千种风姿,万种风情,它那别样的美感,让人着迷,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在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官员姓展,名获,字禽。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年轻的展获夜宿在一个叫郭门的地方,遇到一个女子,无处投宿。展获怕她冻死,就敞开衣襟,让这个女子坐在他的怀里,二人坐了一夜,没有发生任何非礼行为。
因为他的封地在柳下,谥号为惠,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柳下惠”,被认定为展姓和柳姓的始祖。这是一位高寿之人,享年一百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桓温“金城泣柳”的故事:桓温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英雄人物,东晋咸康七年(公元341 年),三十岁的桓温任琅邪内史,镇守金城(今江苏镇江句容市)。
太和四年(公元369 年)五十八岁的桓温率军北征伐燕,又经过金城,他看见自己任琅邪内史时所种的柳树,都已经十围那么粗了,桓温攀着树枝,抓着柳条,不禁泫然泪下,说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都已经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意思是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
那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据说是这样的:隋炀帝杨广开凿京杭大运河时,一位大臣建议隋炀帝在堤坝上栽种柳树。他是这样说栽柳树好处的:一是柳树树根四处伸展,可以保护河堤;二是烈日炎炎时人们可以在树阴下遮阳;三是树的枝叶牛羊等牲畜可以吃。隋炀帝采
纳了这个建议,并亲自种下一棵,然后隋炀帝御笔赐柳树为杨姓,所以称为杨柳。
这当然是一个传说,其实,最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见杨柳之名,在先秦之前就有了。
所以,《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神射手的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在这个典故中,养由基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是,由此形成的成语却是“百步穿杨”,现在大家就知道是为什么了。
诗人们对柳树更加喜爱,柳树在他们的诗中表达了多种意象。笔者精心选取了十二首著名的唐诗宋词,大家一起欣赏大诗人们的翠柳情怀吧:
一、《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她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这是一首比喻贴切、构思精巧的咏柳诗,贺知章巧妙地把春风比作剪刀,灵巧地裁出了片片绿叶,赞美春风是美的创造者,她裁出了春天最美的杨柳依依。整篇诗洋溢着贺知章欣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该诗的名句,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这句诗想象新奇、比喻生动,自然天成,读后令人拍案叫绝。
二、《赋得江边柳》
唐:鱼玄机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杨柳的翠色在荒凉的岸边绵延,透过如烟的柳丝,隐约能看见远方的高楼。柳树的倒影铺撒在平静的水面,飞扬的柳絮飘落在垂钓人的头上。柳树的根深深藏在水底,成了鱼的栖息处,低垂的柳枝系住了旅客之舟。风雨萧萧的夜晚,从梦中惊醒又增添几许忧愁。
这是唐朝四大才女之一的鱼玄机在十一岁时的作品。当时鱼玄机的名字还是叫鱼幼薇,她自幼聪明伶俐,有着神通的美誉。当时的大诗人温庭筠听说了她的诗名,就一路打听着找到她。一看小姑娘眉清目秀,口齿伶俐,是个美人胚子,不由得心中喜欢,就以“江边柳”为题,来考考鱼幼薇,结果,鱼幼薇略微思索,当场就口赋出这诗首。
温庭筠听完,大为惊奇,感觉这个小姑娘才华过人,很有作诗的天赋,就收鱼幼薇为徒弟,悉心教她作诗。
弟子都作了咏柳的诗,当师傅的岂能落后?
三、《题柳》
唐:温庭筠
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
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垂。
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
千门九陌花如雪,飞过宫墙两自知。
春风吹动杨柳的千万枝条轻拂人的脸庞,绿色柳枝、金黄的柳穗弱不禁风儿吹。她的芳香随着张静婉唱歌惊起的梁尘而来,树影伴着董娇娆的舞袖自然下垂。
那一曲哀婉的羌笛从何处传来?原来是飘泊的黄莺在柳树的最高枝上婉转歌唱。长安城到处都是洁白的柳絮,飞过宫墙后双方自知。
很显然,温庭筠的这首诗名义上是写柳树,实际上是有所暗指。首联描写柳树已暗含弱不禁风的少女之意,紧接着引入两个美人:静婉是指南北朝时期羊侃的舞伎张静婉,她天生丽质,善于歌舞,她唱歌时,余音绕梁,惊起梁尘。娇娆是指董娇饶,是东汉文人宋子侯在《董娇饶》诗中所咏的美人。
三、四联的意思是少女发出了哀婉的相思之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只能是两人各自相知。
鱼幼薇幼年丧父,在和温庭筠相处之后,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融洽。面对大她三十二岁的温庭筠,一开始鱼幼薇是敬佩仰慕温庭筠的才华,日久生情,她对温庭筠产生一种父亲般的依恋,进而又产生恋情,女孩子成熟得早,在一个冬天,鱼幼薇写诗向温庭筠表白:
《冬夜寄温飞卿》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
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我是人中的凤凰啊,现在还没有定下栖身之处,老师,您收了我吧。
但是,温庭筠面对这个情窦初开、年轻美貌的女弟子,始终坚守师徒名分,没有辣手摧花。这首《题柳》会不会是写给鱼幼薇委婉的拒绝信呢?好友们,您怎么看呢?
四、《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暮春之时,长安城到处是柳絮飞舞、落英缤纷的景象,寒食节那天,春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显得摇曳多姿。
夜色降临,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王公贵族的家里。
韩翃(音:hóng),字君平,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这首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唐德宗时期,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唐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可是当时朝中有两个名叫韩翃的官员,无奈之下,中书省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唐德宗审批,唐德宗大笔一挥写到: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可见《寒食》这首诗的流传广泛和受到的赏识。
寒食节的来历,有这样的记载: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带领几位心腹大臣逃离晋国,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其中有一位大臣名叫介子推,他始终追随在重耳的左右、不离不弃。
在重耳饿得不行了的时候,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煮成汤,给重耳吃,这就是著名的典故“割股啖君”。
公元前636年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杀死晋怀公,重耳继位称为晋文公。重耳重赏了与他患难与共的心腹大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
介子推毫不在意,他不求功名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后来,晋文公发现了自己的遗漏,为了迫使介子推出山相见,重耳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肯出山,最终与母亲一起被火焚而死。
重耳感念介子推的忠臣之志,将他埋葬于绵山,修祠立庙纪念,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这是一首巧妙含蓄的讽刺诗,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长安城应该是漆黑一片。唯独这些王公贵族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
五、《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柳树的青色却是让人伤心的颜色,多少个离别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分别。
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唐朝都城长安的东门,名为霸城门,俗称青门,青门外有一条河,名为霸水,河上有一座桥,名为霸桥,那时人们送别至此,折柳赠别。后来“青门柳”就成为赠别送行的典故。
白居易这首诗就是描写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他伤春叹别之情。
六、《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曾经随着春风轻拂歌席舞筵,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苑中忘情地游玩。
为何肯捱到这萧瑟的秋天来呢?现在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唐宣宗大中年间,柳仲郢担任梓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他聘请李商隐为节度府书记。这首诗大致写于公元851年(大中五年),他的这首咏柳诗借府主的姓氏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深陷牛李党争倾轧,他长期沉沦下僚。前不久,他的妻子王氏不幸亡故,李商隐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那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李商隐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吗?
七、《春闺思》
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城墙边杨柳依依,小路旁青青嫩桑。提着篮儿却忘了采叶,因为昨夜又梦到了渔阳。
这首诗只要知道“渔阳”就明白诗的意思了。“渔阳”是古代的地名,秦朝时设置渔阳县,现在天津蓟县的西北有一山,名曰渔山,县城在山南,山南水北为阳,故名渔阳。唐朝时期,渔阳为蓟州的治所。
“渔阳”在唐朝时期是边境征戍之地,所以被诗人们常用为意象,意思就是指战场前线。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优美的春日郊外图,后二句出现了一位年轻少妇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
什么原因呢?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原来她是在思念从军的丈夫,边关相隔千里,只有梦中才能前往。昨夜在梦中相见,那悲喜交加的情景,至今仍萦绕在她的脑海。”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难怪这位少妇要”提笼忘采叶”了。
张仲素(约769~819),字绘之,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这首闺怨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构思新巧,剪裁精工,画面鲜丽,蕴意深远,张仲素写诗的功力由此可见。
八、《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几棵柳树吐露新绿,那翠绿的枝条和影子一样整齐,春风拂柳的情态使我被这春景所着迷。留恋家乡樊川的遗憾,让我又想起家乡的垂柳半遮村桥半遮溪水的情景。
樊川在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汉朝的开国功臣樊哙食邑于此,故名樊川,是杜牧的家乡,杜牧的别号就是樊川居士。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柳条依依的美好春景,“数树新开翠影齐”中的“数”字体现了杜牧闲适的心情,“倚风情态被春迷”中的“迷”字则体现了杜牧对春天的无限热爱。抒发了杜牧怡然自得的心情和见柳思家的感情。
九、《柳枝词》
唐: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一湾清澈的江水,岸边碧柳千条,二十年前在这旧板桥上的往事历历在目,曾经与一位美丽的姑娘在这桥上告别,只可惜直到如今却依然没有她的半点消息。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诗人,被白居易称为“诗豪”,他在晚年回忆起自己的一段恋情,写下了这首深情哀婉的爱情诗篇。
十、《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褭(音:niǎo,用丝带系马之意。)
系着雨拖着风的柳树难以保持自己的形态,全身无力,向人倾垂。
姑娘的纤纤玉手把柳枝折下赠给将要远行的人,它就像观音手中玉净瓶里的柳枝一样珍贵。
韩偓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他的姨夫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商隐。他自幼聪敏好学,在十岁时,曾经即席赋诗,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也是一首描写爱情的送别诗,前两句非常拟人地描绘了柳枝的形状,已暗含女子之意,后面接着用“玉纤”即美人的纤纤玉手,引出这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她折柳送给将要远行的恋人,恋人爱不释手,觉得就像观音手中玉净瓶里的柳枝一样珍贵,因为这柳枝饱含着姑娘的爱和期待。
十一、《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春天将尽,杏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燕子在天空轻盈飞舞,碧绿的河水把村落的人家围绕。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天涯哪里见不到茂盛的芳草?
院墙里面,有一架秋千,墙外路上的行人,慢下脚步,仔细聆听一位少女发出悦耳动听的欢笑。渐渐地, 笑声听不见了,多情的行人感到被无情的少女所气恼。
苏轼的这首词上片用清新婉丽的笔调,描写了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下片笔锋略带哀怨,诉说了偶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表现了苏轼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己不为人知的情感烦恼。这种烦恼是仕途坎坷,年华逝去,还是情路波折?苏轼没有明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回味、想象空间。
“天涯何处无芳草”是该词的名言,在劝慰失恋的朋友时,最经常用到这句。
十二、《兰陵王·柳》
宋: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他精通音律,创作过了不少新词调,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的“负一代词名”的词人。
这首著名的长调词,分为三节,声韵格律极复杂,而周邦彦却写的十分工稳妥切。据毛开《樵隐笔录》记载,直到南宋初期,还“都下盛行”,“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词的第一节,由眼前之景引出回忆,再转回自身,点明了送别的主题,接着又翻回到屡屡折柳送客的往事,开阖变化之间,写尽了客居京华的百无聊赖。
第二节追思旧游,很快以“又”字接上昨夜别宴场景,叹息旧交又少一人,然后借想象写朋友离去、彼此在相隔中相望的情景。
第三节以二个短句起头,在急促的节奏中涌出一腔哀怨,随后节奏放慢,描绘离舟去后斜阳日暮,自己犹徘徊不忍去的情形,再展开往日温馨友情的追思,最后用“泪暗滴”的现实收束。
这种反复回环、层层渲染的章法,就像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曲折变化,显示了周邦彦层次安排上的独具匠心,抒发了周邦彦的倦游之情和惜别之意。
以上就是笔者精心选取的十二首唐诗宋词,展现了大诗人们的翠柳情怀,您喜欢哪一首呢?欢迎一起分享、讨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