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部《红楼梦》,而诞生出一套文化体系“红学”。这种文坛上的现象,古今中外恐怕唯有莎士比亚的“莎学”能与之相提并论。其实不光是“红学”的发祥地北京有红学会,我国的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学会。
红学的研究者遍布海内外,薪火相传,从不乏继承人。不论是以专题发布论文进行专业分析,还是茶余饭后的闲谈,各式各样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可以说,“红学”是唯一能够媲美“莎学”的显学,二者都是国际性的。
曹雪芹与莎士比亚有不少相同之处,比如他们的生年同样成谜。此外,这两人的著作权也遭到了质疑,很多人都觉得写下惊世之作的另有其人。更有趣的是,关于这两位中外文坛泰斗的肖像存世不多,且莫衷一是。
关于《红楼梦》这部名著,世人对这本书的剖析已经非常透彻。不过,关于曹雪芹这个人,了解他的朋友却并不多。
自从1921年,胡适断了一桩困扰文坛多年的公案,将《红楼梦》的著作权判给了曹雪芹,在后来的百年时间里人们便公认《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先生。虽说关于曹先生的一切资料,都已经被现代人挖掘出来,不过,人们对发生在曹雪芹身上的事还是所知甚少。
究竟是怎样的经历,才能让他写出这部惊世之作呢?而这本《红楼梦》留下的现实性问题,曹雪芹先生本人又是否有答案呢?
也难怪一代伟人曾说过这样的话:“红楼都已经成书数百年了,可那么多研究“红学”的学者到现在都没能解出个所以然来,可见这问题有多深奥。”其实,孟子早就给了我们剖析《红楼梦》的最佳方式,那就是:“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既然要剖析《红楼梦》,那就必须要在曹雪芹的生平事迹上下功夫,可惜曹雪芹先生太过神秘,没有给我们留下过多的记载。不少红学家,用毕生精力钻研关于曹雪芹的一切,想要透彻地了解这位写下《红楼梦》的奇人。甚至,他们对曹雪芹本人的研究,甚至超过了研究他的著作。由此,也衍生了另一门学问,也就是“曹学”。
在《红楼梦》的开篇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话:“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从这句话我们能得到这样的结论,那就是曹雪芹先生一生中总共对该书进行了多次增删和披阅。不过,曹雪芹先生是不是该书的作者呢?这段话并没有言明。在程伟元的《程甲本》中,亦有这样的记载:“《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先生删改数过。”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够得到同样的信息,那就是:曹雪芹先生未必是作者。支持这种观点的,还有现代红学家杜世杰,根据他的理论,曹雪芹这个人都是杜撰出来的。曹雪芹,也就是“抄写勤”的谐音。这种说法比较有建设性,不过因为太过惊世骇俗,所以很少有学者认同这种说法。
从现存的文献中,我们能了解到的曹雪芹先生的生平非常有限。首先曹雪芹先生是南京人,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曹先生的祖父、父亲连任江宁织造,这是个出了名的“肥差”。曹家在这个“肥差”的滋养下,自然家境殷实,虽没达到富可敌国的程度,但曹家的富裕也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正所谓“富不过三代”,或许是因为曹家的地位遭人眼红,亦或是曹氏的“肥差”遭人弹劾,雍正五年曹家被查抄,自此家道中落。跟着家人一起来到京城后,曹雪芹的生活变得非常简单。就像历史上落魄的书生一样,家道中落的曹雪芹虽一肚子墨水,但却无缘仕途,一日三餐都成问题。不过,曹雪芹先生生性潇洒,每天仍流连酒馆,没有银两就赊账,到了还账的日子就卖画抵债。在一个除夕之夜,还没活到五十岁的曹雪芹,便驾鹤西去了。
或许,我们了解这些就已足够,因为真的研究下去,就会发现曹雪芹先生的生平简直充满了疑团。其实,那些围绕在曹雪芹先生身世生平周围的疑团,仔细研究下去也没什么实际意义。毕竟,就算知道了答案,我们也无法从中找出曹先生的创作灵感。况且,至今曹雪芹是不是红楼作者,仍然存疑。
参考资料:
【《红楼梦》、《枣窗闲笔》、《红楼梦》考证(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