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王江宁,698年—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我国唐期的著名诗人。
王昌龄在当时唐朝文人掀起的从军热中,毅然投笔从戎以求边功。于开元十三年漫游西北边地,从而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并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最终成为我国边塞诗的创始人和先驱者。
王昌龄
今天,我们就来重温一下王昌龄的人生经历与其边塞诗的特色。
一.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获得诗歌创作激情
王昌龄于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出生在山西太原。青少年时期曾到嵩山学过道。成年后恰逢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当时的文人们为求边功,掀起了从军的热潮。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也想干一番事业,他就毅然投笔从戎,开始漫游西北边地。他从所看到的边塞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中获得创作灵感,创造性地将其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群体图。并将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从而构成了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王昌龄出塞
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他大胆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后来的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才11岁,而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因此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人和先驱者。
二.科举顺利,官途坎坷
因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所以他而立之年才中进士及第,被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参加博学宏词科(较高深的考试学科,既要有渊博精深的学识,又要求优美恢宏的文词)考试,他成绩超群,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王昌龄科举考试虽然较顺利,但因为他没有官场靠山,本身性格又直率,所以后来的官场仕途非常坎坷。他先是因事获罪,被贬赴岭南;后来在40至50岁期间,他被不断撤换职务,被迫频繁往返于江宁与长安之间。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王昌龄
值得庆幸的是:王昌龄在这期间先与李白、孟浩然成了好朋友,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唐朝诗人都有交流,通过与他们切磋诗歌创作技艺,建立了很好的友谊。
非常可惜的是,在756年冬到757年十月之间,王昌龄路经亳州,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嫉妒他的才能,残忍地将王昌龄杀害,当时他只有60岁。一代边塞诗人就这样被恶人所害,真是可恨之极。
三.边塞诗艺术特色
王昌龄的诗质量很高。特别是边塞诗可与高适、岑参并称为三杰。他现存有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边塞、宫怨、离别。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他的边塞诗。
边塞诗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同时还能够捕捉到将士们细腻的内心世界。
王昌龄是边塞诗人的创始人与先驱者,并在后代以边塞诗而称世。他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来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王昌龄是在诗中较早地抒写征服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后来宋词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刻画打下了基础。
王昌龄塑像
其二,王昌龄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然一体。由于王昌龄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其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其三,王昌龄的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他的边塞诗,非常讲究语言的精炼,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或简洁、或明快、或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
总之,我国唐期的著名诗人王昌龄,在当时文人掀起的从军热中,毅然投笔从戎以求边功。于开元十三年漫游西北边地,从而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并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最终成为我国边塞诗的创始人和先驱者。他的大胆创作精神值得人们学习,他的诗歌更加值得后人传颂与鉴赏。
芙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