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之越典出自战国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韩非的《韩非子·说林上》。讲述了一个善于做麻鞋的鲁国人与其善于做帽子的妻子想要迁徙到越国的故事,共有三个版本。
版本一:
文字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岂可得乎?”鲁人不应,携妻之越。居三月,悄怆而返。
版本二: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岂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版本三:
文字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鲁国有个人很会织麻鞋,他的妻子很会织做帽子用的白色生绢。他们打算搬到越国去。有人告诉他说:“你千万不要去越国,如果你搬到越国去,是一定要受穷困的。”鲁人觉得奇怪,就问道:“这是为什么呢?”那人回答说:“麻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越国人习惯于赤脚走路,根本不穿麻鞋;生绢是用来做帽子戴的,但越人却披着头发,不戴帽子。你们虽然会织鞋、织绢,但越国人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你怎么会不穷困呢!”夫妇俩听了这话,也就不去越国了。
后人把这个故事概括成“鲁人之越”(之:往、去),用来形容盲目行动。这则寓言构思巧妙,以“善织屦”与“跣行”相对,以“善织缟”与“被发”相对。这样“欲使无穷,其可得乎”的结论便水到渠成了,使人在哑然失笑之余,对其所诉之理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