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食节的古诗(咏寒食节古诗词赏析)

关于寒食节的古诗(咏寒食节古诗词赏析)

寒食独贮望乡情

——咏寒食节古诗词赏析(二)

王传学

寒食节日,应是阖家团聚的时候,可是,因种种原因,许多诗人离乡背井,远在异乡,“两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唐•赵嘏《东望》),逢此节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先看唐代诗人宋之问的《途中寒食》: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唐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依附二张的宋之问等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

这首诗是写在路途中,因景生情。当时正是寒食节,在阳春三月,诗人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了对故乡的怀念,对君主的惦念。

诗的前两联写寒食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诗人骑马行在路途中,适逢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遥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后两联诗人抒发感慨: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想起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会长出来。诗人被贬遥远南方,心中悲情难免;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感叹暮春将去,忧虑时光易逝,岁月易老。

再看唐代诗人沈佺期的《寒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诗中表现了寒食节家家禁火、处处禁烟的节日特点。在此诗中,诗人运用早期宫廷诗的“封闭式”结尾,并能利用这种巧妙的结尾表现个人情绪。寒食节本来意味着家人团聚,但对于游子来说,却只能突出他的孤独。“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然”即燃,不知何处的火,在游子的心中燃烧。不仅隐喻他的忧愁,并且与外部世界形成悬殊对照,这种不一致与他的处境是相应的。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表现了手足情深: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 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唐代诗人崔道融的《寒食夜》,表现了浓浓的乡情:

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

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

前两句写景,描写寒食时节,梨花满枝,洁白如雪;风吹树动,月光从树间洒下来,如碎玉一般。勾勒出了一幅寒食月夜美景图。后两句抒怀,在这寒食节夜,大家伫立望月,遥望故乡,思乡之情尽现。由己之思乡推之大家思乡,表现了一种普遍的情绪。

写得感人至深的还有唐代诗人薛能的《寒食有怀》:

流落伤寒食, 登临望岁华。

村球高过索, 坟树绿和花。

晋聚应搜火, 秦喧定走车。

谁知恨榆柳, 风景似吾家。

寒食节漂流在异乡已经很令人伤感,同时又感到了韶华将逝的无奈, 可就在这时,忽然见到了一派郁郁葱葱的榆柳树, 诗人的心禁不住的颤动,因为那幅场景简直就是自己的故乡,那满树繁茂的榆柳叶就好象绵绵层层的对故乡的回忆!

再看唐代诗人赵嘏的《东望》:

两见梨花归不得,

每逢寒食一潸然。

斜阳映阁山当寺,

微绿含风月满川。

诗人在寒食节的时候对着美好春光却忍不住伤感,因为不能归家,于是眼前的景物愈是美好,内心愈是感伤。

唐代科举考试在秋季,而放榜则在第二年春季,寒食节前。高中的士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落第的士子则无比伤心。适逢寒食,思乡之情与失意之愧交织在一起,令人倍感伤感。

先看唐代诗人钱起《下第题长安客舍》:

不遂青云望,愁看黄鸟飞。

梨花度寒食,客子未春衣。

世事随时变,交情与我违。

空馀主人柳,相见却依依。

钱起与众多读书人一样,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能够进士及第,光耀门楣,干一番事业,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但是唐代的科举制度深受荐举制度和门阀制度的影响,寒士及第的少之又少,到了晚唐时期,科举腐败混乱,干谒请托现象非常严重,绝大多数寒士多试不举。所以钱起虽然诗名出众,然而也屡考屡败,留下了许多首落第诗作,《下第题长安客舍》就是其代表作

又一次科举考试的落第,让胸有“鲲鹏之志”的钱起深感悲伤与羞愧。寒食节到,茫茫如雪的梨花落满地上,渲染出诗人内心的愁思苦情,凝聚着诗人再次落第的困苦,羞愧难当的情思,科考不第的愤慨和壮志难筹的隐痛。诗人感叹世事随时变化,人与人的交情违逆心意。落第的悲痛无人倾诉,羞对客店主人的盛情款待,落第愁苦之情溢于言表。

同样的心情,也出现在唐代诗人武元衡的《寒食下第》中:

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

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道旁柳丝摇曳、如雪梨花香飘万家的寒食节美景。可是内心痛苦万分的落第者,又如何面对这芳菲如画的节日景象?诗人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更进一层。

再看唐代诗人来鹄《寒食山馆书情》:

独把一杯山馆中,

每经时节恨飘蓬。

侵阶草色连朝雨,

满地梨花昨夜风。

蜀魄啼来春寂寞,

楚魂吟后月朦胧。

分明记得还家梦,

徐孺宅前湖水东。

寒食节到,本该阖家团聚,可诗人科举落第,寄寓山馆,孤独寂寞之情涌上心头。首联上句“独把”二字,写一个人独自饮酒,表现了诗人孤独冷落的处境。下句写自己常年漂泊在外,内心十分苦闷。颔联景中寓情,通过写春草、梨花被风雨摧残,表现诗人的伤感之情。诗中以乐景衬哀情:映阶碧草青翠娇艳,梨花绽放洁白如雪,这些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而诗人感到的却是草色迷蒙,梨花委地,衬托出心情感伤,人生失意。颈联的“蜀魄”即杜鹃,叫声为“不如归去”。“楚魂”,鸟名,传说为楚怀王灵魂所化。这两种鸟都是魂归故乡,表现了诗人的羁旅思家之情。尾联的“还家梦”体现诗人思家之情浓,希望自己做一个像徐孺一样的名士,隐居山林,聊慰科举失意的沮丧之情。

唐代诗人裴廷裕的《偶题》,绘寒食风景,抒思乡之情:

微雨微风寒食节,

半开半合木兰花。

看花倚柱终朝立,

却似凄凄不在家。

寒食时节,微风细雨纷纷扬扬,木兰花正含苞待放。诗人翊柱伫立,从早到晚看着木兰花,凄凉地感觉自己好似不知家里。诗人客居他乡,虽有家却似无家,思乡之情表露无遗。

清代诗人洪升的《寒食》,充满了故园深情:

七度逢寒食,何曾扫墓田。

他乡长儿女,故园隔山川。

明月飞乌鹊,空山叫杜鹃。

高堂添白发,朝夕泪如泉。

诗人客居他乡,连续七年的寒食节都是在外乡度过,没有扫墓祭奠亲人。故园远隔万水千山,儿女都是在他乡长大。明月中看到乌雀绕着巢飞,空山中听到杜鹃“不如归去”的鸣叫,思乡之情愈加浓烈。想到年迈的父母亲已满头白发,从早到晚泪如泉涌。诗中写实与想象、景词和情语互相融合,深沉的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26192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