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的格式和韵律(元曲的体式特点及曲律《中原音韵》介绍)

第二讲“元曲的体式特点及“曲律”“中原音韵”介绍

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上节课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曲,及曲的产生。请朋友们回答几个小问题;

1、什么是曲?元曲包括几类文体分别是什么?

2、元曲中科 白分别指什么?小令在曲中别名是什么?散曲套曲简称散套在曲中还有个别名是什么?

3、九儒十丐为汉语成语,意思指什么?

4、元曲产生分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那些?

这节课,与大家交流元曲的体式特点。

一、元曲的体式特点

要了解曲,首先我们来看曲与词的关系。 曲与词有何区别? 其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二者的名称往往混淆不清,也容易引起误会。学过词的人都知道,宋把词叫做乐府,元人把曲也叫做乐府,宋词、元曲实际上都是乐府歌词。元人所谓的词,就是后代所指的曲;还有人认为词是诗之余,曲又是词之余,因此也有把曲称为“词余”的。诗之余为词、词之余为曲,各相争雄,我们暂且不去争辩。从文学史上所说的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种不同的文体。唐诗基本上是五七言诗,词、曲则都是长短句。我们就词与曲在内容、形式、语言、风格上进行比较:

(1)、内容上的特点: 词一般反映了: 一是爱国的激情和抗敌的壮志 二是都市繁荣和个人的享乐 三是世情的感伤和归隐的清高 四是丧国的悲恸和庶民的痛苦 曲则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明代王骥德曲律说“词之异于诗也,曲之异于词也,道炯不侔móu也” 由于“主旨”、“作意”的不等、不同,才导致诗词往往讲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元散曲则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2)、在形式上同异 曲和词同属于长短句,但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词和曲在当时都是合乐能唱的歌词,其句式从1—7字至8–12字不等;但一字句到七字句是基本句式,而八字句不是四加四成句,便是三加五成句,这是词和曲在形式上相同的地方。

但同为长短句式,也有相异之处:

1)曲通常只有一段

词分为一段(或片、遍、阕)二段、三段、四段,而以二段为最多,曲通常只有一段,如《满庭芳》。词有这个词牌,曲中有这曲牌,词曲名是相同的。此调词、曲名同,实则异,遇到这样的词曲如何区别呢? 如果没标宫调,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区别: 若是两段的,即是词;若是一段的,即是曲。满庭芳;晏几道 (宋)南苑吹花,西楼题叶,故园欢事重重。凭阑秋思,闲记旧相逢。几处歌云梦雨,可怜便、汉水西东。别来久,浅情未有,锦字系征鸿。年光还少味,开残槛 jiàn菊,落尽溪桐。漫留得,尊前淡月西风。此恨谁堪共说,清愁付、绿酒杯中。佳期在,归时待把,香袖看啼红。 满庭芳·张可久(元)逋仙旧冢,西施淡抹,坡老衰翁。香云一枕繁华梦,流水光中。暮霭钟声故宫,夕阳塔影高峰。桃源洞,花开乱红,无树著春风。

2)曲有衬字,词一般没有衬字

曲有衬字,即正格(正字)之外。而加衬字可多可少,大抵散曲加衬字较少,剧曲加衬字较多,散曲中,北曲加衬字多些,南曲加衬字相对少些。甚至使一支曲衬字多于正文。

如: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中将原有的两句14字,加衬字后增至53字。 我是当当一粒铜豌豆。千层锦套头。加衬字后的变化。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nèn]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zhuó]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这里面的:“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恁[nèn]子弟每谁教你他锄不断、斫[zhuó]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均为衬字。衬字越多,音节就越急促,有助于增强感情抒发的力度。这个我们以后会细学。

3)用韵不同

学过词的朋友都知道:词韵书通常用《词林正韵》,它分十九部,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各部分押;而曲韵书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中原音韵》共分十九部,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押,入声则分别归入了平、上、去,如同现在的普通话。当然,古典界也有人主张用今音,但我们学习古典,作业还是统一要求用《中原音韵》。

4)词不能加句子,而部分曲可以加句子

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字数,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这是曲律的规定。可增句的共有十四调: 《正宫 端正好》《正宫 货郎儿》、《正宫 煞尾》;《仙吕 混江龙》、《仙吕 后庭花》、《仙吕 青哥几》;《南吕 草池春》、《南吕 鹌鹑儿》、《南吕 黄钟尾》;《中吕 道和》;《双调 新水令》、《双调 折桂令》、《双调 梅花酒》、《双调 川拨棹》等。以正宫 端正好为例,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作者: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作者:刘时中众生灵遭磨障[一],正值着时岁饥荒。谢恩光[二],拯济皆无恙,编做本词儿唱。 《窦娥冤》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大家看看这三首曲,均为正宫端正好字数是不是不相同呢?那么字数不同调式能相同吗?散曲在字数、句数和调数方面的上述特点,既增加了曲子的生动灵活,又可扩大曲体所表达的内容,体现出散曲比词在体制方面的长足进步。

5)、句式长短与音乐情调有关系

词的句子从一字句可至十字句(甚至有11字句之说),九、十字句如辛弃疾的《粉蝶儿》: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zhòu],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曲的句子则更长,特别表现在套曲中。二十字十几字句在曲中是较常见的。如王廷秀的【粉蝶儿怨别】“愁的是雨声儿淅零零落滴滴点点碧碧卜卜洒芭蕉,则见那梧叶儿滴溜溜飘悠悠荡荡纷纷扬扬下溪桥,见一个宿鸟儿忒楞楞腾出出律律忽忽闪闪窜过花梢。不觉的泪珠儿浸淋淋漉漉扑扑簌簌揾湿鲛绡。今宵,今宵睡不着,辗转伤怀抱。”一般说句式的或长或短反映了音乐上情调,短句连属韵位密集拍节急促,易表达激越感情,长句呢则调式沉缓,气势平和。再看元朝·刘庭信《折桂令·忆别》想人生最苦离别。三个字细细分开,凄凄凉凉无了无歇。别字儿半晌痴呆,离字儿一时拆散,苦字儿两下里堆叠。他那里鞍儿马儿身子儿劣怯,我这里眉曼脸脑儿乜niè斜。侧着头叫一声行者,阁着泪说一句听者⑴,得官时先报期程⑵,丢丢抹抹远远的迎接。看看这两句的字数 他那里鞍儿马儿身子儿劣怯,我这里眉曼脸脑儿乜niè斜。分别为12字和十字。

6)方言俚语的大量运用,是散曲与词区分俗雅的特征之一

散曲中大胆运用俗语是和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总趋势相一致的,为后世非正统文学的发展,在语言上做了必要的准备。

(3)、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

从风格上看,宋词较为多样化:豪放(如王安石《金陵怀古》[桂枝香])、清旷(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愤激(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典雅(如姜夔《点绛唇》)、婉约(如李清照(声声慢》)与艳丽(如贺铸《薄幸》) 等等。其中,以高雅含蓄之作居多。 散曲的风格也较多样,但以通俗畅达为主,力求痛快淋漓,较多地保留着民间俗曲的某些特色。

概括地说:

1)、词贵雅,曲尚俗。词多用雅言,曲多用俗语,这是词和曲在语言上的区别。就语言特色来说“曲尚俗”实际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分雕琢。另一方面允许甚至提倡方言俗语入曲,这样就使散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生活化一些。例如以下的词与曲同是抒写思念征夫,而手法有别: 贺铸的词《捣练子•杵[chǔ]声齐》 砧zhēn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shù人犹在玉关西! 再看: 姚燧[suì]的曲《凭栏人•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贺铸词里的“泪墨题”,题了些什么?作者并没说,意在言外,全靠读者透过字句的表面,调动起丰富的联想,去细心体味,这里包含有比玉关还远的情思,可谓深情犹在不言中了。 姚燧[suì]曲里主人公的相思处一点也不遮掩,将其内心的矛盾,寄与不寄的矛盾,敞开让你看:寄吗,怕影响归期;不寄吗,又怕挨冻受寒。正因她敞开了心扉,才使读者直接看到了一个女子的思想斗争激烈,感受到了一派天然俗趣。而这正是建立在诚挚、率真情感之上的。

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词注重意境,贵含蓄、内蕴、凝练、雅丽、讲究格律,比较规范,以文雅为主,带文人书卷气。手法多用比兴象征,因而以此作为词在表达方法上的一个基本要求。曲则不然,它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而又在当时普遍传唱的新诗体。它是唱给读书人(文人学士)和不读书人(所谓“村夫俗子”)听的。曲崇尚趣味,贵显露尖新,表达灵活自由,追求淋漓酣畅,以直率俚俗为主。多用赋的手法,喜欢白描、直陈胸臆。我们举两个作品例子来说明,都是表现闲适生活的作品《满江红•山居即事》辛弃疾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 更何处、一双鸂[xī]鶒[chì],故来争浴。 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 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五千斛[hú]。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dú]。 看云连麦陇,雪堆蚕簇cù。 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 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鸂鶒 xī chì 水鸟名,大于鸳鸯,色多紫,水上偶游,故又名紫鸳鸯。斛hú 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枇杷pí pá 枇杷果,就是枇杷树结的果实,味道甘美,形如黄杏 关汉卿散曲(小令)代表作 《四塊[kuài]玉•閑[xián]适》 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旧酒投,新醅pēi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南备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 我们应该仅从字面上一看便知词曲的用语确有雅俗之别了;但是,宋词的含蓄婉转与元曲的显露畅达、宋词的文雅与元曲的通俗,并无孰高孰低之分,也并非是绝对排斥的关系。就是说,元曲中也并非一味直露通俗而毫无含蓄文雅,不过就整体倾向而言罢了。总之不管哪种体裁,都应该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让读者感到既有高超立意,又有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用简单而直观一幅图来说明,词与曲的区别:

元曲的格式和韵律(元曲的体式特点及曲律《中原音韵》介绍)

二、简单介绍下曲律

曲律是明代王骥jì德创作戏曲论著 《曲律》是一部戏曲论著,一共四十章,开首两章”论曲源”和”总论南北曲”属绪论性质;第三章至第十二章为声律论,包括”论调名”、”论宫调”、”论平仄”、”论阴阳”、”论韵”、”论闭口字”、”论务头”、”论腔调”、”论板眼”和”论须识字”;第十三章至第二十一章为曲的修辞论,包括”论须读书”、”论家数”、”论声调”、”论章法”、”论句法罐、”论字法”、”论衬字”、”论对偶”、”论用事”;第二十二章至第二十九章为作曲法,包括”论过搭”、”论曲禁”、”论散套”、”论小令”、”论咏物”、”论俳谐”、”论险韵”和”论巧体”;第三十章至第三十八章为作传奇法,包括”论剧戏”、”论引子”、”论过曲”、”论尾声”、”论宾白”二”论科诨”、”论落诗”、”论部色”和”论讹字”;第三十九章”杂论”上、下两部分为散论戏曲、散曲,计有一百余节,内容比较芜,重点在作家作品评论;第四十章”论曲屯”似为附录占全书论述全面,组织严密,自成系统。《曲律》的理论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涉戏曲、散曲创作的多种方面,既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又有技巧法则的揭示。

《曲律》的理论思想主要有:

1、对于戏曲艺术的本体特性作了深入的探讨。《论剧戏》曰:”其词格俱妙,大雅与当行参间,可演可传,上之上也。”又云:”词藻工,句意妙,如不谐里耳,为案头之书,已落第二义。”这个观念表明了王骥德对戏曲艺术的舞台性和文学性关系的认识,”可演可传”的提出说明《曲律》对戏曲本体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

2、在《杂论》中,王骥德更提出了戏曲艺术”并曲与白而歌舞登”的戏曲形态论,并认为,成熟的戏曲艺术还须有”现成本子”作为基础,有着”日此伎俩”的相对稳定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曲律》在理论研究上与以前的戏曲论著相比有了明显的拓展,除”曲辞”和”音律”等研究对象外,戏曲结构、戏曲人物、戏曲科诨、宾白等也在《曲律》中作出了探讨;

3、《曲律》对”沈汤之争”也作出了颇为公允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曲律》是对这场争论的一个理论性总结,既有对沈、汤之争的直接评述,又有相对超脱的科学论断。

三、中原音韵

1、什么是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元代周德清在其创作实践和对北曲的研究过程中,深感一般北曲作者和演唱者在语言、声韵、格律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周德清对曲韵的归纳主要以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为依据,他认为他们的作品“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同时也扬弃了他们用韵不规范的地方。于是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写成《中原音韵》,后又作了多次修订。《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中原音韵的内容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 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所谓“中原之音”,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知韵”就是要求作曲者掌握北曲声韵规律,”究其词之平仄阴阳”,”考其词音”。”造语”是要求作曲时注意遣词造句,务造”俊语”并以”语、意俱高为上”。”用事”,周氏要求”明事隐使,隐事明使”,也即在运用古事时做到既含蓄又浅显,雅俗共赏。”用字”则是说”作曲切不可用生硬字、太文字、太俗字、衬?字”。”入声作平声”是言入声作平声时不可不谨。”阴阳”是说阴平字和阳平字的用法:”务头”则是说要”知某调、某句、某字是务头,可施俊语于其上”。”对偶”则言扇面对、重叠对、救尾对。”末句”则讲曲尾末句的作法。”定格”是例举[仙吕]、[中吕]、[南吕]、[正宫]、[商调]、[越调]、[双调]所属曲牌的曲子,以及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一套散曲,作为定格,每支曲牌后各有评语,以这些定格曲牌作为作曲者的范本。 这两部分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以后将做具体交流。

3、《中原音韵》的运用

《中原音韵》把“平水韵”的一百零六个韵部作了适当调整,并归为十九个韵部,它们是: 1、东冬 2、江阳 3、支思 4、齐微 5、鱼模 6、皆来 7、真文 8、寒山 9、桓欢 10、先天 11、萧豪 12、歌戈 13、家麻 14、车遮 15、庚青 16、尤侯 17、侵寻 18、监咸 19、廉纤

在这个十九个韵部中,以“齐微”、“鱼模 ”、“尤侯”、“萧豪”、“先天”等韵部较常用,可以算作“宽韵”;以“寒山”、“监咸”、“支思”等韵部较罕用,可算作“窄韵”。周德清的曲韵体例清晰,归类严谨,使用起来也很方便。也是我们今后常用的工具书。

看朋友作业多数人都喜欢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下面就以天净沙曲为例; 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韵押家麻韵脚字( 鸦 家 马 下 涯 )且每句入韵,平仄混押。大家看,“瘦”“马”二字去上声用得很妙吧?上声字的发音颇具下搭之感,去声字则有送音之效果,若二者相互配合,演唱运行相应有转折起伏之韵律,获得抑扬动听之美感。曲辩平、仄,兼辩仄之上、去声;曲家以去为送音,以上为顿音,辩上、去尤以煞尾句为重,煞尾句,以末一字为重。 注意:调中如有数句连用仄声者,宜一上、一去隔用。 再分析下白朴越调《天净沙·春》白朴 〔元代〕越调《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首《天净沙·春》通过选择了早春时节富有特点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春风和煦、暖阳明媚、风物润泽的春景图。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春山暖日和风”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交代了时令背景,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读着词句,仿佛跟着词人置身于明媚的春光里,在这一句里,词人白朴重点突出春天已经来到了的实境,令人无比舒畅。“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词人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春山”推移至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花在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我们再看一首;越调·天净沙·即事作者:乔吉莺莺燕燕春春⑴,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⑶。此曲系叠字小曲,二十八字全都用叠字,真可谓妙语天成,自然通俗,作者全用白描手法,写出久别重逢后喜悦的心情,也写出了心上人的娇柔可爱。前四句用春天的莺燕双双飞舞、花柳婆娑多姿来形容两情相悦和女子的美好。后三句赞美女子言谈举止事事都很有风度,富于韵致,又是那么娇美年轻,一切都恰到好处,端端正正。全曲音韵和谐,语带双关,言简意丰,极具特色。 以上为今天的学习内容谢谢朋友们的聆听。

下面布置作业。

1、有条件的朋友建议阅读明代王骥jì德曲律、了解中原音韵各韵部。回答什么为宽韵、什么为窄韵。

2、复制韵表:第六部 皆来分出阴平 阳平上声 去声韵字,找出此韵部中,入声做平声,入声做上声,入声做去声的韵字。

3、试作一首《越调•天净沙•》,自拟题目。注意韵字的运用。参照曲牌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曲谱 平平上去平平(平韵), 仄平平上平平(平韵), 仄去平平去上(协仄韵), 平平平去(协仄韵), (仄)平(平)仄平平(平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262281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