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千里清秋”,“水随天去”,“落日楼头”,南国风光美不胜收,词人不是不承认,但是在上阙中他把南国风光看作自己愁苦的载体,所谓“献愁供恨”者也。这么美的风景为什么只是词人忧愁的引子呢?我想,当是词人念及北伐收复中原的问题了。
作为南国游子,辛弃疾同自己的同僚一起登高赏景,在其他游客陶醉于美丽风光之际,他却发出了“无人会”他的“登临意”的怨言。其实,词人的同僚中大有北国人在,当然,没去的皇帝也是北人。根据史料可知,经过南宋初期二十年间抗金派与投降派的斗争,还害死了一个岳飞,到辛弃疾中晚年,北人已经习惯了南国生活,“直把杭州作汴州”就不说了,“隔江犹唱后庭花”都很正常呢,北伐大业可能将会被永远束之高阁,像辛弃疾、陆游、张孝祥这些数量有限的抗金派一直都被靠边站呢。从这些意义出发,词人所谓“无人会、登临意”的感慨该是何等痛彻啊。
下阙中,词人连用了三个典故。“鲈鱼堪脍”说的是晋人张翰在任职的洛阳思念家乡的鲈鱼、莼菜而不得归的故事;“求田问舍”说的是三国时期的陈登讽刺那些做官只为了富贵而无天下大志的人的事;“树犹如此”说的则是桓温北伐经过金城时见到昔手植柳已十围而发出的“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词分别从返乡不得、庸官不做、岁月难等三个角度对“无人会、登临意”进行阐释。而最后的所谓“揾英雄泪”是在第三个典故“树犹如此”之后所作出的行为获反映,一个沉痛的英雄形象立刻耸立在我们眼前了。清人谭献对“树犹如此”评为“裂竹之声”和“潜气内转”,真的是很得要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