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 : 苦涩海水里的生存之歌
海边出生的人没有不会”赶海”的。
辽东半岛东南的海岸线面对黄海,毗邻太平洋,沿岸大都地势平缓,特别是大连庄河一带,万亩滩涂湿地盛产各种贝类,素有“东方蚬库”的美誉。
本期的摄影师通过真实的镜头语言记录了1999年、2005年、2010年三个时期辽东半岛东南的赶海生活。
海边的生存是简单的:浩瀚的大海中,人像蚂蚁般移动并随若海浪的起伏而晃动。弱小的身躯在宏大的景深中显得是那么顽强有力,从而体现了一种真实的力量。
赶海的女人
能干的女人,每潮能赶三,四百斤,小扁担庄的弯弯累得直不起腰,于是自行车便成了赶海省力工具。
严寒挡不住物欲的诱惑,只要潮水好,这里每天都有近千人下海,每潮能挖出四万余斤的蛤叉,近似疯狂的掠夺“扫荡”
海风中的妇人
赶海的夫妻
海边堆放的自行车
1996年初秋一个大潮的日子 ,在海洋村的岸边,我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是从来没见过,也是再也没见过。十里长滩聚集着近两千多人,排起长长的队伍,挑着担子,扛着耙子,推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向海滩的深处进军。
腊月,数九寒天,冰封海滩。生存在潮间带泥滩下的蛤叉(蛤蜊的种),为了抗寒越冬,身上长出了厚厚的脂肪。这时的蛤又最肥、最鲜美,俗称“天下第一鲜”。两三枚煮锅汤面,鲜美的无与伦比,吃完不忘。为了赚些钱过年,吃到尖上的美味,就连山那边猫冬的农民也跋山涉水来海边“赶海”了。
俗话说,”男人的海 ,女人的滩”, 妇女是挖花蛤的主力军。在海水退净的沙滩上,女人们用小耙划开浅浅的 沙土,五颜六色的花蛤- -层层露出泥潭。
如今,退潮露出水面滩涂没有花蛤了,过去妇女“手拿小耙,腚朝天,搂起花蛤笑颜开”的好日子没了。赶海变得更加繁重、艰难——男人们扛着大铁耙,拖着太平圈下海了才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