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些天和儿子去游乐场玩儿,一个四岁多的小男孩在海洋球里执着地投篮。
孩子玩儿的不亦乐乎的同时,身边的奶奶也在欢呼雀跃“太棒了!太棒了!我孙儿投的最好。”
孩子在奶奶的夸奖下玩儿的更起劲儿了。因为奶奶的欢呼声较大,我留意看了下,其实孩子并不是每次都会投中篮筐。但是奶奶却每次都会夸赞。
这时走来了其他小朋友,他的投球技术比小男孩好很多,几乎都能投中。小男孩见状把球一扔大哭起来。
孩子奶奶急忙抱起他,安慰道“不哭不哭,我们家宝宝最棒了!”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和身旁的家长对视一眼,无奈地摇了摇头。
从出生开始,孩子的成长轨迹在时刻变化,从第一次翻身,会坐,会爬,到会蹒跚学步。
每一份变化都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孩子的一点一滴的变化,都会使父母无比兴奋。
只要孩子行为或语言有所突破,家长高兴之余就会随口夸赞他“宝贝,你真棒!”
然而很少有父母注意到,有些夸赞虽代表着成人们欣喜的情绪,但对于孩子来说比较宽泛、却难以理解。
儿子小的时候,我买了很多积木块让他来叠高高,开始的时候很感兴趣,能一下子叠5、6块,每当这时,我都是为他拍手叫好的。
可是,等到他想挑战叠更高的积木时,却总是因为平衡掌握的不够好,力度太大而失败。几次尝试后,他推到积木再也不触碰。一时间我很苦恼,我明明赞扬了,鼓励了,为什么孩子不买账呢?
其实这种错误的表扬方式会让孩子朝我们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
黄敬茹老师曾说过:不管孩子的真实情况怎么样,不断夸奖孩子说你太棒了!你真厉害!妈妈以你为荣!这样的鼓励既无力又苍白,因为缺少一个最为关键的东西——规则。
2
当孩子有了进步时,夸赞孩子努力,比直面夸孩子聪明,有天份,更有激励效果。
近几年,教育界很重视“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一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经过40年研究后提出的。
相对而言的是另一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
二者无论是在性格上还是处事方式上都大有差别。固定型思维人人群过于相信自己的天赋,不愿意接受批评建议,喜欢自我肯定,容易满足于现状。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做事执着,懂得询问并参考他人的经验和建议。即使遇到挫折和压力,都会想办法提高自己能力,突破难关,越挫越勇。
看似一句简单的表扬,殊不知,作为父母,我们的夸赞里,藏着孩子的思维导向。
高考放榜后,各地的状元考生备受关注。作为父母,我们感叹他们的努力的同时,也想深刻探究背后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处促刺优秀的孩子。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浙江省状元徐嘉骜,总分720分的他,理综合居然满分!成绩一出,他就被北大清华争相争夺。最终他选择了先向他提出邀请的北大。
得知儿子被清华录取,徐爸爸发出一条朋友圈
“状元是你前面12年的努力的肯定”文字间赞扬了孩子是个懂得努力的人,因此才迎来高考的成功。而后爸爸又提到:脚踏实地,顺其自然。
最后这位爸爸送给儿子一句话“天地有大美,美的是自然;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这位爸爸的几句话,赞扬孩子的同时告诉他,他可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希望他可以做的更好。
3.
《无条件养育》中曾提到:有时表扬就像惩罚的另一面,只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控制或影响孩子的方式。
夸赞是对人的一种肯定,然而盲目的夸赞,却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了解到这三点,轻松避开夸赞的误区。
透过表象看本质
曾经有一位到北欧做访问学者的中国人,在他去教授家做客时,看到教授5岁的小女儿,她将礼物送给孩子时,孩子有礼貌地道谢。她忍不住夸赞道“你长的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这种夸奖在中国似乎司空见惯,可那位北欧教授,待小女孩离开后,对这位访问学者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他道歉。”
教授对此的解释是“你是因为她漂亮而夸他,但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他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没有关系。你的夸奖会让他认为这是他的本领。而且她一旦认为天生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给她造成了误区”
教授继而说到“其实,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最终,访问学者诚恳地向女孩道歉,也深刻认识到:赏识孩子的努力和礼貌,比赏识孩子外貌更有效。因为努力是跟随孩子一生的品质。
一个孩子长的漂亮或者帅气,都是遗传的父母良好的基因。在外美固然会为自己加分,但内在美,才是陪伴孩子终身成长的关键。
附属品带来的是乐趣,不是资本
闺蜜晴晴昨天发微信,隔着电话都能感觉到她满满的无奈和无助。
闺蜜说:最近不知怎么了,孩子总是吵着要买东西,前几天要买遥控飞机,这几天又吵着要电话手表,不给买就不上学。家里天天被他哭闹声弄的乌烟瘴气。
闺蜜家孩子六岁了,刚刚上小学。之前一直是个乖巧的孩子。通过和闺蜜沟通,我们似乎找到了小孩子吵闹的原因。
班里有个孩子,喜欢炫耀,朋友们一起玩儿飞机,他会骄傲地说:我爸爸说了,我的飞机是最棒的,你们的都飞不高。
父母为他买了电子手表,他悄悄带到了学校,同学们好奇地围过来看,他用手捂着说:我妈说了,同学们都没有,只有我有,我的东西是最棒的。
这样不经意的话激起了孩子们的攀比心理。他们觉得,自己也要拥有那些“最好的、最棒的”,仿佛得到了它们,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孩子的内心是纯净的,每一份色彩都离不开家长的信息传递。这种物质的夸赞,有害无益,除了膨胀孩子的虚荣心,起不到任何意义。
父母根据自身经济条件为孩子选择玩具或用品并没错,玩具是为了娱乐或益智,用品是为了辅助生活。
如果把它灌输上一些虚无缥缈的意义。只会让孩子的虚荣心增强,伤害自己心灵的同时,也影响身边小伙伴的价值观。
浮夸的背后是深层的伤害
毕淑敏曾说过:孩子不是一件可供欣赏的瓷器或是可供抚摸的羽毛,他们的心灵像很软的透明皂,每一次夸奖都会留下划痕。
“哇!宝宝,你太棒了”
“好厉害!好厉害!”
“给你个赞”
这些夸赞几乎是每个家长的口头禅。孩子听了表面喜滋滋,内心其实是迷茫的。
“我做的好么?”
“我哪里棒?”
“我下次还应该这么做的?”
这样的浮夸没有实际的意义,显得无力又苍白。有时候,看似善意的表扬,却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内心困扰,是非观变得模糊。
经常被夸赞“真棒、真好。”会在心里形成固定的模式,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那个。因此在遇到挫折时,会无法接受事实,而变得敏感,暴躁,甚至自我否定。
在盲目夸赞下成长的孩子,长期处在寻求外界认可的状态下,做任何事情都是没有主见。
赞美似乎成了为他们下达命令的暗号,没有暗号,他们就无法决定所做的事情是否应该,是否值得。
而有的孩子,甚至不敢轻易去尝试新鲜事物,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失去大人们不对他举起“赞”大拇指。
4.
夸赞孩子是一项技术活儿,讲究技巧和方法,孩子便会在赞美里更加完善,变得乐观、自信。
找对角度和方法,你的夸赞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孩子在情感上和认知上,有一个正向的引导和进步。
亲爱的爸妈们,愿孩子们在有效夸奖中,发现更好的自己。在有效赞扬中内心闪着温暖的光,热情地向阳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