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我们既要有清晰的教育理念,也要有实用的方法与细节,希望这55件小事能给妈妈爸爸们带来一些启示,真正放飞孩子的梦想,把他培养好,为他一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根基。
第一篇 健康成长篇
我们每一位做妈妈的,都期盼着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有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并且能够好好读书、上学。然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或那样的“烦恼”。对此,我们要引导孩子解决成长的问题,化解成长的“烦恼”,用心呵护他的成长。
1.培养孩子的孝心,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基
2.引导孩子尊师重道
3.鼓励孩子去交益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4.引导孩子积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5.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一个展示架,让他展示作品
6.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但也不要有问必答,引导他思考
7.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正确看待他
8.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但不可以一味表扬
9.倾听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与他一起面对
10.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感觉“我能行”
第二篇 学习认知篇
每个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天生就具备超强的学习认知能力,随时随地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要想办法引导他感觉学习认知依旧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从而让他爱上学习。如此,孩子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成。
11.与孩子一起读书学习,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12.不要逼迫孩子上去他不感兴趣的兴趣班
13.要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14.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好而呵斥、打骂他
15.千万不要拿孩子的成绩跟别人的孩子比
16.教孩子好读书,读好书,让他懂得读书好
17.孩子如果学习偏科,怎样帮他做好应对
18.纠正孩子的一些坏毛病,如走神,粗心马虎,拖沓磨蹭
19.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等
20.教孩子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
21.学习离不开思考,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习惯
第三篇 亲子沟通篇
沟通是构建人与人关系的桥梁,把话说开去,就会了解彼此的内心,可以解开误会,可以解答问题,还可以加深感情。我们和孩子之间,最需要的也是沟通,不要妄自猜测更不要武断处理,只有沟通,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也才能让孩子知晓我们的想法。
22.耐心跟孩子交流,但也要注意树立真正的权威
23.倾听孩子,不打断他,也不敷衍他
24.定期拿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想法
25.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允许他提意见
26.对孩子慎用夸奖和表扬,不当的夸与赞会害了孩子
27.有效地批评孩子,不涉及他的人格
28.大人说话孩子不应随意插嘴,但之前要立好规矩
29.控制住好情绪,不对孩子大吼大叫
30.掌握对孩子说“不”的学问,学会拒绝
31.使用非语言方式跟孩子交流,如拥抱、握手等
第四篇 生活娱乐篇
孩子的生活不全是由学习构成的,除了必要的书本课业学习,他的生活中还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也就是说,孩子的生活理应是缤纷多彩的,该怎样保证孩子在做学习以外的事情时也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并能将其他事情也做好,就需要我们好好努力一下了。
32.在周末或节假日,抽时间与孩子一起去郊游
33.给孩子布置一个供他玩耍的空间
34.每天早上与孩子互相问候,开启全新的一天
35.分享孩子的快乐,与孩子分享你的快乐
36.晚上回家,记得问孩子一句:今天开心吗?
37.晚饭后,经常与孩子一起到户外去散步
38.鼓励孩子积极与同龄的孩子交往
39.教孩子学会骑自行车和游泳,这是基本技能
40.夫妻之间尽可能和睦相处,意见要统一
41.如果夫妻不能避免吵架,那也要避开孩子
42.不包办代替,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43.培养孩子的做人、做事、生存、交往的好习惯
44.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可以让孩子适当地知道
45.对孩子合理的要求,也可以对他适度延迟满足
46.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一定不要“阴晴不定”
47.与孩子一起下棋,让他知道“落子无悔”
48.适当让孩子看一些益智类、教育类的节目
49.控制孩子的不良嗜好,如网瘾、电视瘾等
第五篇 家校合作篇
一般来说,教育孩子并不是只靠家庭或者只靠学校就能有良好效果的,家校合作才会让孩子受到较为全面的教育。所以,我们不能不信任学校的教育,也不能完全将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而是要能合理地与学校老师合作,来共同对孩子开展教育。
50.了解孩子的学校,明确学校的长项
51.认真了解老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
52.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进行高效沟通
53.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54.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如开放日、家长会
55.要做好老师与孩子之间联系的“纽带”
其实,教育孩子是一件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的事情,重点在于教育者是否抓住了有效的方法。还是这个观点:教育孩子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妈妈的事,只要把握住教育孩子的关键的细节与方法,孩子真的很好教。
所以,粑粑麻麻们要参与到子的成长中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认知中来,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娱乐中来,更参与到与学校的合作中来……不仅仅关心孩子在家的情况,也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成长。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