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加大环保工作推进发展报告范文

乡镇加大环保工作推进发展报告第1篇

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

年,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环保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按照区委办[]74号文件精神,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快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我镇围绕从源头抓起,从基础抓起,严格控制,重点治理,全面达标的总体要求,着力抓好社区环境、生态环境和企业环境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全镇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年新乡镇环保工作自查报告如下: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是整治了集镇乱摆摊设点,乱堆乱放等现象,规范了市场管理。二是投资2.5万元增设了垃圾临时存放点4个,投资110万元修建了集镇排洪、排污管道810米。三是解决德素砖厂粉尘污染影响万顺村1组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解决厂、厂运煤造成新兴街粉煤灰污染的问题。四是正在实施安全饮水项目,解决了556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五是绿化屋顶花园1500平方米。

二、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一是镇党委高度重视,召开了环保工作专题会议,传达贯彻了环保工作条例,在分析我镇环境保护工作现状的同时,认真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全镇各村(居)委会负责人、镇各单位、企业负责人会议。二是利用标语、板报、画廊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宣传。三是组织利用中小学讲课时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学习。四是充分利用“6.5”世界环境日、“4.22”地球日等重大节日,设立环保宣传站、咨询台,开展环保咨询。发放各类宣传材料和宣传资料共计200份,办板报宣传5期,悬挂宣传横幅共计4幅。出动车辆,以社区、学校、公路沿线为阵地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巡回宣传,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五是开展环保进社区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发动,使全镇广大群众了解《环保法》的有关法律、法规,增强了广大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营造起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领导重视,职责明确

为确保全镇环保工作扎实有效开展,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切实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各项要求和指标,切实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坚持“一把手,负总责”的原则,成立了环保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段宏春任组长,分管副镇长张进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村建环保所,由村建环保所袁梅英具体负责环境保护日常工作,明确职责。

四、全面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奖惩

制定了年度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与各村(居)委和企业、医疗单位共签定15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落实居民“门前三包”建立保障长效制度,通过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增强了各村企业单位领导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了促进环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突出抓好辖区内环境质量改善、总量控制指标完成、建设项目环境“三同时”执行以及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运行等指标的考核,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奖惩机制。

五、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全镇围绕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为着力点,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全镇建环保节能沼气40口,改厨改厕87户,共950平方米,改造已率达60%。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用水难的问题。

六、齐抓共管,加强整治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但有些群众涉及到自身利益时,破坏周边环境时有发生。为了加强环境保护,我镇将按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环境保护管理:一是加大场镇环境整治力度,以“创建环境优美镇”为契机改善场镇人居环境;二是认真贯彻《建设工程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督促辖区内建设项目办理环评手续,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三是加强辖区内工业污染源监督,积极协助环保执法队查处污染事故,督促企业单位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四是加强对辖区内餐饮、服务业等监督管理,宣传贯彻排污收费条例;五是加强落实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防疫工作;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针对农忙季节,农民大批焚烧秸杆的问题明确专人负责,制定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划定明确的禁烧区,及时下发通知进行制止,加强思想教育,使农民群众认识焚烧秸杆弊多利少,危害大,有不少农民主动停止危害环境的行为。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全镇辖区内无大面积露天焚烧秸秆的现象发生;六是加强卫生死角的整治。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入手,开展社区卫生突击整治和创建绿色人居环境活动。

七、加强了饮用水水源保护

为保证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符合安全卫生标准,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逐步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一是居民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二是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无直接排污口;三是在饮用水源龙泉水库设置了“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四在龙泉水库实行清水养鱼,确保饮用水不受污染。

八、生态建设与保护: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加强山、林、水的保护,严厉制止开山采石,破坏渠堰行为,保护水土流失。没有因开山采石、采砂破坏生态事故的发生;二是实施生态农业工程,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广有机复合和无公害农作物;三是督促全镇规模化养殖户完善污染治理措施,养殖废水沼气化处理及时利用。四是实施了环境绿化美化工作,很抓退耕还林,天保管护工程,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4363亩。

九、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镇没有环保配套设施,场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便未得到妥善处理,乱倾乱倒、直排河流,影响到城镇形象。

二是环保投入缺口较大,没有资金添置环卫设施和对现有设施的维护,脏、乱、差的现象难以得到改变;环保工作经费紧缺,环保工作难以得到正常开展。

三是环保机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发展要求,没有环保专业技术人员。

年来,我镇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作出了较大的努力,并取得一定的实效,但离区委、区政府及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各项措施的落实。围绕全镇环保工作与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不断开创我镇环保工作新局面。

乡镇加大环保工作推进发展报告第2篇

市三大战役办:

现将我县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情况工作推进情况报告如下。

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加强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资源利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互促共进。米易县始终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围绕“钒钛”“阳光”两篇文章,以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大力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创新力度,在做大总量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优、做强绿色矿业经济,做大、做强钒钛精深加工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全县现有新型规上工业企业32家,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6.7%,累计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户,米易县新能源储能材料基地获批四川省特色产业基地。

(二)筑牢生态保护底线,全力构筑绿色生态系统保护屏障。一是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深入实施。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投入资金4500余万元,大力实施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等生态系统修复工程项目建设,修复治理森林面积2600余亩。二是绿色生态屏障持续构筑。2018年,我县完成新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6933亩,发展林下花卉3500余亩,落实退耕还林2990亩,义务植树8.2万株,人工造林495亩,我县草场乡成功申报为省级森林小镇,全县森林面积达到20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28%,县域生态保护屏障的基本架构初步构建。

(三)加强环境保护监管,不断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及执法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科技运用,创新监管方式。充分利用无人机、北斗卫星等科技手段,实现更大空间、更多领域、更加及时精准的监管;创新建立米易县河长制监管平台,对15条主要河流进行全天候动态监管。二是严格审批把关,强化市场准入。按照建设项目审批权限和相关规定,严格把好项目环保审批关,严禁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三高一低”建设项目进入我县, 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发生。全年共受理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9个,登记表网上备案384个。三是发挥联动合力,加强执法监管。2018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800余人次,检查企业500余家次,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8件,作出处罚决定13件,共处罚金183.8万元,实施查封扣押3起,进一步督促企业遵纪守法,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四是科学严谨,加强环境质量监测。加强环境监测业务水平建设,完成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搬迁和雅砻江柏枝断面(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工作。认真做好环境空气、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噪声、农村环境等环境质量监测以及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2018年以来共出具环境质量监测报告74份。

(四)强化宣传,全县干部群众绿色消费理念,环保意识持续增强。坚持生态环保群防群治,着力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开展“6.5”环境日、“4.22”地球日等宣传活动,大力引导全县上下积极关心、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工作,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形成绿色消费方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全民自觉行为。

2018年,我县未发生雾霾等重污染天气,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环境污染事件,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63%,PM10、PM2.5同比下降;安宁河米易段4个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及以上,达标率为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晃桥水库水质达地表水Ⅱ类标准,达标率为100%;6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均达国家标准,达标率为100%。

二、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

(一)乘生态环保督察东风,狠抓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深入落实环保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以生态环保督察为契机,在扎实落实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同时,“散乱污”整治、老城区污水管网改造,饮用水源地污染整治,县城区建筑工地扬尘整治,餐饮、露天烧烤油烟治理、秸秆禁烧等一大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长期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得到百姓的称赞和好评。

(二)强化污染治理,污染防治“八大关键性战役”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加强重点工业企业大气排放管控,对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实施错峰生产,探索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白马球团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基本稳定控制在100mg/m3;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共分类实施关停取缔35户、整改提升16户。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加快推进“缅气入攀”米易支线建设,已完华森糖业成红糖生产窑炉“煤改气”,全面淘汰县城建成区4台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统筹开展机动车船污染防治,加强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狠抓柴油货车超标排放整治,强化道路运输抛洒扬尘污染治理,注销138辆“黄标车”《道路运输证》。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放奖补资金10.75万元,依法严禁秸秆露天焚烧,共立案查处63起,处罚金3.8万元。狠抓建设施工扬尘管控,专项整治施工工地和渣土运输车辆,严格落实“6个百分之百”要求,共立案查处3起,处罚金15万元。水污染防治方面: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河长制管理,全面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强化船舶港口污染防治。狠抓水源地保护攻坚,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全面完成整改,备用水源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大力实施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加快补齐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认真开展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和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严厉打击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行为。认真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摸清县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积极推进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壤环境质量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土壤环境风险管控。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县将紧紧围绕 “坚持绿色发展,厚植转型升级新优势,提升永续发展竞争力”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环境风险预警和管控,严格依法执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强化污染防治,强化环境执法,强化区域环境协作,强化社会监督,着力解决影响群众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一是狠抓环境空气质量保障,认真组织开展工业污染防治、建筑施工扬尘治理、道路运输扬尘控制,强化餐饮油烟、秸秆禁烧等工作。二是继续加强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对照市级整改方案,全面推进各项整改工作,确保问题整改落实到位、不反弹。三是继续深化环境监察执法整治,坚决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八大战役”。四是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审核“攻坚战”,按时高质量完成各项普查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乡镇加大环保工作推进发展报告第3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经全国人大批准组建了环境保护部,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等战略思想,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超额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和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国务院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层层分解落实减排任务,强化责任考核,加大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工作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683万千瓦,淘汰落后产能炼铁1.2亿吨、炼钢0.72亿吨、水泥3.7亿吨、平板玻璃4500万重量箱、造纸1130万吨;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832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25亿吨,新增污水管网约6万公里,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77%;累计建成5.78亿千瓦燃煤脱硫机组,脱硫机组比例从14%提高到86%。2010年全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51.9%,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0.8%,分别比2005年提高14.4个百分点、下降6.6个百分点;全国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浓度分别下降26.3%和12%。

(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成效。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明确经济建设必须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完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取消对200余种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的出口退税,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不予新增贷款。完成环渤海、成渝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采取“区域限批”、“行业限批”等措施,拒批投资近3.2万亿元的“两高一资”等建设项目。深入推进重点工业行业污染防治,强化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和后督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10年,全国造纸、化工和纺织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比2005年分别下降73.9%、66.7%和50%,电力、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行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下降72.5%、58.1%和50%。

(三)全面推进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建立了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项目完成率为87%,较“十五”期间提高22.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投资1389亿元。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重点城市供水量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4.8%,2.15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全面推进。

(四)探索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有效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环境质量。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清洁能源重点工程,与2005年相比,新增清洁能源替代约1.1亿吨标准煤。全面开展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鼓励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全国集中供热面积逾30亿平方米。严格新车型环保标准控制,出台补贴政策加快老旧车辆淘汰。2010年我国新车的单车排污量比2000年下降90%以上。

(五)集中整治重金属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国务院批准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5个重点防控行业和138个重点防控区。中央财政增设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2010年下达资金15亿元,支持重点防控区综合防治、新技术示范和推广。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525亿元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带动地方投资3000多亿元,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2.4%,比“十五”末提高20个百分点。加强城市噪声环境监督管理。推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转移联单等制度。开展了全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

(六)继续强化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国务院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批准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全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完成造林252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全国已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2588个,占国土面积的14.9%。实施了沿海地区海洋生态修复工程。中央财政安排40亿元实施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支持6600多个村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地方投入资金80多亿元,24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推进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设,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

肥试点,减少不合理施肥约580万吨。初步完成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七)稳步推进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核技术利用活动管理日益规范,初步实现了生产、销售、使用、进出口和回收的全过程管控。截至2010年底,我国大陆已建成投运核电机组13台,在建核电机组28台,总体运行安全;各类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等在役核设施安全可控。老旧核设施退役和污染治理工作稳步实施,建成31个放射性废物库,高风险污染源逐步得到控制。建立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和核辐射预警系统,核安全监管能力得到强化。有效开展了汶川地震、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应急监测与处置工作。

(八)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在物权法、刑法修正案及其他有关法律中也针对环境保护作出了新的规定;开展了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等环保相关法律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国务院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8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出台脱硫电价、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一系列政策,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生态补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试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现行标准已达1300项。

(九)切实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和能力建设。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海洋环境联合执法检查等,“十一五”期间共查处违法企业8万多家次,取缔关闭7294家,妥善处置733起突发环境事件,其中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49起。中央财政安排环保预算资金100.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78.7亿元。中央安排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70.9亿元,支持全国52%的县区级环境监测站完成标准化建设。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十二五”期间,我国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由2项增加到4项,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减排领域由工业和城镇扩展到交通和农村。要实现主要污染物较“十一五”末减排8%—10%的目标,既要消化污染增量,又要削减污染存量,经测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消减601万吨、654万吨、69万吨、794万吨,占2010年排放基数的24%、29%、26%、35%。从今年上半年情况看,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下降,但氨氮排放量仅下降0.73%,氮氧化物排放量反而上升6.17%。

(二)环境污染依然严重。从水体污染看,全国1/5的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为劣V类,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部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受到威胁。182个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的城市中,57%的监测点位水质较差甚至极差。海洋溢油、赤潮、绿潮频发。从大气污染看,2010年,全国17.2%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是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标。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性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广州、深圳、上海、南京、苏州、天津等大城市的灰霾天数已占全年的30%—50%。空气质量评价方法有待改进。机动车成为城市空气的重要污染源。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达标率不足50%。从土壤污染看,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辽中南和西南、中南等地区土壤污染面积较大。固体废物堆存占地和毁田约200万亩。一些城市污染场地再开发的环境风险不容忽视。

(三)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年来,重金属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今年1—8月,全国发生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其中9起为血铅事件。在全国排查的4.46万家化学品企业中,72%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太湖等重点流域沿岸,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的占12.2%。近年来,化学品污染事件频发,仅近期就连续爆发了渤海蓬莱油田漏油、云南曲靖铬渣非法倾倒等环境事件。机动车、家电等更新换代加快,电子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仍有198.2万吨铬渣亟待处置,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事件时有发生。全国约有1.2万座尾矿库,其中危、险、病库占12.4%,对周围水和土壤环境污染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愈演愈烈,29%的城市没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城市餐饮油烟、噪声等问题扰民严重。

(四)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亟待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补偿、生物安全等工作任务艰巨,矿产、旅游等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措施难以落实。特别是水资源开发过度,水电建设、水资源调度不合理,导致部分中小河流断流,水环境容量急剧下降。非法采砂泛滥,城镇河流渠道化,严重损害河流生态功能。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无序排放现象普遍。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问题突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严重。农村环保工作投入不足,机构和队伍建设滞后。

(五)核与辐射风险防范压力加大。我国早期核设施安全水平较低,运行时间长,部分设施老化,安全风险增大。新建核电机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多种技术并存,放射源和核技术利用装置分布广、数量多,核安全监管难度大。民用核安全设备质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铀矿冶和伴生矿开发利用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量放射性废物亟待处理处置。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上述问题,有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和监管力度等主观上的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强化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认真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实施国家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定生态红线。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整体提升环境保护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着力推进化工、石化等高环境风险产业园区、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城市建设、资源能源开发等规划环评。进一步严格环境准入,强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建设项目。开展稀土、钢铁、制革、铅蓄电池、玉米深加工等重污染行业专项检查,严格上市公司环保核查。

(二)确保实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继续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管理减排。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大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污染防治。持续推进电力行业污染减排,加快钢铁、水泥等非电重点行业脱硫脱硝进程,因地制宜开展燃煤锅炉烟气治理,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强化污染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三)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一是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对重点防控区域、行业和企业,采取综合措施,严禁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对造成污染的重金属企业,依法实行限期治理、停产治理和限产限排等措施,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关停取缔。二是严格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在全国范围开展大检查,对海洋、江河湖泊沿岸化工企业进行综合整治。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切实落实环境安全防护距离,推动相关产业科学合理布局。落实环境监管责任,建立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和全过程行政问责制。三是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加快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制定环境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大力建设环境应急队伍。全力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四是强化环境执法监管。继续组织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坚决查处和纠正个别地方违规干预环境执法的行为。

(四)继续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海域污染防治。充分利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区域流域综合治理、污染源控制治理三个层面,通过全防全控、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深化污染防治。深入推进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政策措施,以保障饮用水安全、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突出流域优先控制单元,制定实施综合治理方案,推动重点流域生态系统恢复生机。科学调度水资源,减少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控制陆源污染,加强渤海等重点海域污染防治。加大机动车尾气、加油站和储油罐等污染防治力度。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为重点,防控复合型大气污染。

(五)深化“以奖促治”政策,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继续实施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政策,扩大连片整治范围。全面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减缓生物多样性锐减趋势。以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为基础,加大土壤环境保护的力度。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六)完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研究制(修)订大气、土壤、核安全、化学品等方面的环境法律法规,配合做好环境保护法修改工作。继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及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完善环保投融资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加快城镇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研究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激励机制。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进一步强化环保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环境风险研究,充分发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撑作用。

全国人大及常委会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多次组织执法检查和调研,提出了许多重要报告和建议,有力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天专门听取汇报,进一步体现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现环境保护各项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乡镇加大环保工作推进发展报告范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2777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