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解读启示(读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有感)

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解读:

据《韩非子》记载,楚国人卞和发现了一块璞玉,先后进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都被认为是欺君而被砍掉左脚和右脚。到楚文王时候,卞和再次献宝,楚文王命玉工剖石而得美玉,遂命名和氏璧,成为楚国的国宝。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和氏璧流入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王觊觎和氏璧,写信给赵惠文王,提出以十五城交换,让赵国左右为难。如果答应,秦国在得到和氏璧之后,很可能失信不给城,如果不答应,又怕秦国的军队来攻。后来,蔺相如勇敢怀璧赴秦,在看到秦国只是贪心于和氏璧而无意割城时,施妙计机智夺回和氏璧,并让人悄悄带回赵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然而,在蔺相如的壮举得到司马迁的高度评价几乎成为历史定论的时候,王世贞却持有不同的意见,认为“予未敢以为信也”。王世贞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理由是什么?

王世贞肯定秦王以十五城换一璧是欺骗,真实目的就是为贪图和氏璧。然而,王世贞却否认秦王有窥探赵国实力的目的。王世贞认为,当时的情况下,赵国如果知道秦是欺骗,或者知道了而无惧秦国出兵就可以不交出和氏璧,如果不知道秦国的是欺骗,或者明明知道却害怕对方出兵,就应该把和氏璧交给秦国。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为什么既害怕秦国,又偏偏派蔺相如去激怒秦国呢?

王世贞认为,秦想要和氏璧,赵国不给不就完了吗?双方都没有是非曲直,岂不是更好?赵国把和氏璧给秦而秦不给城,那么是秦国理亏;如果秦国把城给了赵国而和氏璧却已经回到了赵国,则是赵国理亏。如果想让秦国理亏,不如放弃和氏璧;如果不愿意放弃和氏璧,那一开始就不要答应给。王世贞说,你看人家秦王已经指着地图说把哪些城池划给你,又设置九宾之礼,斋戒而迎接和氏璧,从形势来看,他们不得不给城啊。

王世贞给出的对策是,如果和氏璧到秦王手里而城没有按时交割,那么蔺相如就应该前去质问,说我早就知道你不会把十五座城给我们。和氏璧不是我们赵国之宝吗,十五城也是秦国之宝啊。您今天为了得到一个和氏璧而给我们十五城,那十五城的子弟当做何感想?他们一定会认为大王看重的只是一块璧玉而对他们弃如草芥。如果您不给我们城,说明您只是在欺骗。你们以一璧而失信于天下,现在我就死在你们的面前,让天下人看看您是怎么失信的。王世贞说,如果蔺相如这么做,秦王未必不会不把和氏璧还给他。可蔺相如派人携带和氏璧抄小道回赵,则显得赵国理亏了。

王世贞认为蔺相如未死完全是侥幸,是因为当时秦尚未准备与赵决裂。如果秦王一怒之下把蔺相如处死,派武安群白起率十万之众直扑邯郸,责怪赵国怀璧失信,只需一胜,就可以让蔺相如家族被灭,再胜就可以让和氏璧归于秦国。王世贞叹息说,赵国之所以能够保全一时,看来是受到了老天的眷顾啊。

虽然王世贞对蔺相如完璧归赵颇不以为然,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蔺相如在渑池的表演以及以谦逊的态度感动廉颇确实非常高明。

治国最怕有两种人,一是贪污腐化,中饱私囊,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一是书生意气,雄辩滔滔,看似句句在理,实是百无一用。王世贞此文便是典型,啥也不懂却自以为是,指手画脚。某种程度上,明朝就坏在这帮书生的手中。虽然他是明末文坛领袖,是文学字、史学家,是江苏太仓人和我有半个老乡之谊,官也比我大得多,然而我仍然要批评他。

第一、秦索璧,赵给或者不给,真的是“两言决耳”那么简单?太天真了吧?须知外交无小事,赵国如果给了和氏璧,后面秦国再索要别的比如宝马美女肥地,你给还是不给?如果不给和氏璧,怎么才能不让两国之间的矛盾激化?如果激化怎么应对?必须要进行通盘考虑,反复推演。如果真像王世贞说的那么简单,当时明朝和朝鲜和日本之间的纷争,他可曾有什么建言献策?

第二、王世贞怎么就那么笃定地说秦王一定会把十五城交给赵国?“其势不得不予城”。难道仅仅只是一个仪式?不要说仪式,两国之间的协议尚可以墨迹未干就被撕毁,区区一个仪式能够作数?如果仪式等于信用,春秋之间的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尔虞我诈,有多少不是掩盖在冠冕堂皇的仪式之下?秦国得到和氏璧,随便找一个理由,就可以不交割十五座城,到时候赵国怎么办?打他,实力够吗?谴责,秦国在乎吗?

第三、王世贞说,如果秦国不交割十五座城也好办,蔺相如完全可以当面质问他,以死相逼,让他颜面扫尽,失信之行大白于天下,那么秦王自然会把和氏璧还给赵国。王世贞同学,你真的是太天真了啊。秦王得了和氏璧而不割城,蔺相如还有机会见到秦王吗?他还会把脸凑上来让蔺相如臭骂一顿?蔺相如当时不过是赵国的使节而已,别忘了十三年前楚怀王为秦所欺客死于秦,也是秦昭王在位。连一国之君都可以玩弄于股掌之间不管其死活,蔺相如之死算得了什么?王世贞以为让秦国失信之行大白于天下可以吓倒秦王,秦国怕失信吗?就像现在的美国,我就是流氓,你咋的吧?来打我啊。

第四、秦王不杀蔺相如,不是因为秦没有做好和赵决裂的准备,而是因为秦昭王非常清楚,他的本意就是想得到和氏璧而不割城,在被揭穿之后多少有些理不直气不壮。如今和氏璧得不到,杀或者不杀蔺相如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何况蔺相如的表现,也足以让对手从心里佩服。秦昭王毕竟也是一代雄主,杀一义士又得不到和氏璧,还冒着得罪天下之士的风险,这种亏本的生意他不会做。

第五、赵国的保全真的是老天的眷顾吗?王世贞说秦王完全可以派武安君白起率十万人长驱直入,攻打邯郸,一胜而让蔺相如族诛,再胜而得和氏璧。王世贞同学,你以为打仗是小孩子过家家啊?说一胜就一胜,说再胜就再胜?白起确实是战神,但却不是无所不能。请问,十万之军如何长驱直入?能够越过魏国空投吗?不能。路线如何选择,后勤如何保障,对手实力几何,其他诸侯国如何反应,有没有经过周密的庙算?不要说赵国实力,单一个廉颇,白起就不敢说必胜。长平之战后,赵国精锐损失殆尽,实力大损,秦国尚且不能攻下邯郸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何况当时的赵国呢。为了区区一块和氏璧,秦昭王能够冒那么大的风险兴师动众?你以为秦昭王是傻子只知道意气用事?你以为赵国上下全都呆若木鸡束手待毙啊?

读书人不可不指点江山,须知文章本为经世之用,用之于诗词曲赋已是其下,然而也最怕读书人指点江山,以理想主义看待家国大事,以为谈笑之间,天下真的可运于掌可以垂拱而治,却不知其中多少艰难险阻,多少明枪暗箭,殊为不易。王世贞此文,亦是如此,徒逞口舌之快而已,可笑可叹。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解读启示(读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有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295073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