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书本,抬头,只见小窗西落,疏柳淡月,煮上一壶月光,几两荷花,说说老去的故事,任它流水四季,来往如梭,红尘一梦,饮进流年。
多年之后,走过多少历史沧桑,记忆里,依旧是精通骑马射箭,身材高大,臂膀像猿猴一样,眉宇间隐约透露英气的模样;依旧是你不善言辞,却待人宽厚不苛刻的性格;依旧是你正气廉洁,一生到死,任俸禄两千石的四十余年官,家里无剩余钱财,始终不谈家产之事的作风;依旧是你固死一生也要将单于拿下的执着。依旧是你一生与匈奴七十多场仗的勇猛与大智的形象。
你依旧是你—李将军
论智,李广在孝景帝时,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三人射箭伤了宦官,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告之李广,李广便断定那三名匈奴人是射雕人。由于李广精通射箭,联饮酒玩游戏也以射箭为乐,可知他对射术的敏感度和敏锐度。
再断定那三名匈奴人是射雕人之后,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人,结果李广将其二人射死,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之人,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千骑兵。李广的一百骑兵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却认为如今离敌军阵地近,离大军远,如今一百骑兵就这样逃脱,匈奴一追赶射击他们将会全军覆没,但倘若留下,匈奴留下,匈奴一定会认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反倒不会轻举妄动。于是,李广便叫大家解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而匈奴便中了李广的计谋,错误地判断李广他们是来诱敌的,以为有汉军在埋伏。最后,李广脱险,回到大军驻地。
论智,不得不佩服李将军的心细如针,猜得透敌人心思正如那句话: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
论勇,他敢为人先,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与猛兽搏斗的事,一次,李广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戴白了李广部队,活捉了李广,而李广却装死,趁敌军不注意夺下一匹好马和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其他残余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回到京师,得以脱境。
印象里,就算敌军多,其军少,当汉兵死亡过半,李广依旧以他的智勇与匈奴决战到底,当士兵都面无人色,而他却依旧意气风发,努力整顿军队。就算大家都陷入绝望时,他依旧以一个领导者的身份鼓动士气,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着实令人敬佩,纵然多少年过去,他依旧神气般地活在世人眼里。
论清廉,李广的廉洁品质是如今许多领导比不上的。李广将得到的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兵在一起,李广带兵,每到缺粮断水的地方,士兵不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因而士卒百姓都爱戴他,愿意为他效劳。
欧阳修说:“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胸怀,大概就是说李广这种吧。
李广的廉洁,不仅使他赢得军心,还赢得百姓的爱戴。一个亲民亲兵的将军,且不论他有多少战绩,好的品质也为他人生增添许多光辉。当百姓听说李广死了。无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无论年老的还是年轻的都为他流泪,当他拔刀自刎时,李广的军士、大夫等全都哭了。可见,李广在世人眼里是如此高大的伟人形象。
论忠,李广一生陪伴在三任君主身边,孝景帝、孝文帝,和孝武帝,李广家族世代为君主效劳,立过不少功绩。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果不其然,李广一生虽然功过于过,却从未被封侯。李广曾经与星象家王朔私下交谈说:“自从汉朝出击匈奴,我没有一次不在其中,各部队一些校尉队下的,才能不到中等,由于抗击匈奴有功而得封邑,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王朔说要李广想想自己一生有没有大的过错。李广说曾经他是陇西太守的时候,有人曾经翻盘,他诱降他们并把他们杀了。
王朔说的那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祸福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试问,孰能无过?熟知那一世,他走过血与泪,去掉锦衣华裳,只需一颗红心生命便不息,人生便如虹?也许是因为人生这一不经意的过错让他与“侯”无缘。于他,
或许是一个遗憾,于后人,览其一生,功大于过,即便不是侯,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不能撼动。
有人说,李广的自刎时自己胸怀不够宽大的表现,是过于重视尊严的变现。以我之见,李广只是完成他的毕生愿望—亲手解决单于。然君王与卫青却认为他年纪尚老,怕误了大事,李广一生屡战屡胜,一次次在敌军中站立,一生在马背上度过,他的人生之愿,即便是拼死也要将敌人拿下的夙愿却遭他人阻隔,这不是他过于重视尊严,而是他明白他一生的使命—效忠汉朝,解决匈奴。
多年过去,纵然斯人已逝,李氏家族在后来的岁月中渐渐隐没,但将军的功依旧留在史书里。史书记载的故事也许只是他六十几年的简单概括,但他那无法替代的形象依然铭记我心。
我相信,李将军,他在岁月的流逝里不会消逝,因为《史记》还要给我们子孙后代,还要我们的华夏子女铭记曾经伟大的辉煌。
远方,你依旧英气挂在眉间,流年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