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日为候,三候为气,今惊蛰已经到“中候仓庚(黄鹂)鸣”,万物已复苏,正是春时。
春时读一读春诗,春天的诗歌让萧瑟一冬的情绪心绪豁然开朗乐观起来,天真烂漫起来,春季花香遍山。读谁呢?
都说到这里了,必然是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的白居易白大诗人。
说到白居易,耳熟能详的名篇就多了。今天不说《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这些传世名作。单就春天,看看白居易是怎么跟春天打交道的。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诗作简介】《忆江南》共三首,是白居易的组词作品,但只有这第一首写春天。
【诗作背景】白居易青年时曾遍游江南,又先后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因此对江南有相当的了解并且印象深刻。后来他定居洛阳,回忆江南旧游,于是创作了《忆江南三首》。
【诗作赏析】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最直白的语言、表达最真切的情感。
“风景旧曾谙”,“旧曾谙”说明江南风景之“好”是当年亲身感受,并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在写出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寄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
《春词》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低花树映小妆楼
【诗作简介】《春词》是一首闺怨诗,写出了女子心中的幽怨。
【诗作背景】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春天。白居易的好友韦处厚逝世,政敌王涯自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常卿。对白居易来说是个很不美好的春天。白居易对这种处境的愤怒和失望表现得非常委婉,所谓“怨而不怒”,于是作得此诗。
【诗作赏析】诗开头以“小妆楼”来暗示是少女,并交代了地点,通过“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不回头”,展现出一幅处在低气压中的静态画面。
愁入眉心,这点点的愁写出了女子心中的幽怨。结尾没有说明“愁”的原因,只是点出一句“思量何事”,引读者联想。
之所以背向鹦鹉,怕的是鸟儿学舌,勾起伤心之事,这是作者对人物入微的观察。
全诗虽篇幅短小,但人物生动,诗意匠心独运,堪称佳作。
《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望海楼明照曙霞
【诗作简介】此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于一篇。八句诗七处景,靠一“望”字贯穿。
【诗作背景】白居易自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秋至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春任杭州刺史,此诗应作于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或四年(公元824年)春。
【诗作赏析】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作者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护江堤指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照”楼曙色和霞光属客观现象,“踏”堤遨游则是游人的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透出。此联把城外景色,写得极其壮丽。
次联把目光转到城内。杭州城内吴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特别清晰的情景。“苏小”,即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这句正写“春”字,点明季节,并以歌楼舞榭,写出杭州的繁华。两句均用典写景,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
上两联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写风物人情。“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青旗”即酒招。“梨花”语带双关。诗中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就是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此联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
末联又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作者原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西湖,仿佛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妙龄少女的化身。
这首诗就杭州春日,用五彩画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诗由城外,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次序井然,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洋溢着诗人的赞美之情。
《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松排山面千重翠
【诗作简介】《春题湖上》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的诗。
【诗作背景】白居易自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秋至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春任杭州刺史。从诗的末两句所表露的语气及题目中标明的“春”字看来,这首诗是在他离任那年的春天即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所做。
【诗作赏析】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早稻犹如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出新。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从艺术上看,此诗最精彩的是中间四句。诗人以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同时,诗人对湖上春光的珍惜,也在这几个比喻中隐隐流露出来。全诗由于有了中间这四句传神的比喻,一二句中的“似画图”才有了具体内容,末两句的“勾留”之意才能顺势推出。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作简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并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诗作背景】白居易自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秋至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春任杭州刺史,此诗应作于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或四年(公元824年)春。
【诗作赏析】诗的首联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景象,两个地名连用,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
颔联写仰观飞鸟。莺歌燕舞,是春天的勃勃生机。燕子衔泥筑巢,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
颈联写俯察花草。因为是早春,所以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乱”字来形容。春草也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浅”字来形容。“渐欲”和“才能”是诗人对客观事物观察、欣赏后的主观感受和判断,并感染读者。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尾联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可总揽全湖之胜。绿杨荫里,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耳畔回响着万物合奏的春之赞歌,心中就流淌出一首饱含着自然之趣的优美诗歌。
以上就是白居易眼中的春色、春景,耳中的春声、春歌,身处春天的深处,并吟诵给后人的春之诗篇。
#诗词##唐诗宋词##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