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道德经》,精悍五千言,智慧穿古今,流芳三千载。老子的《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从《道德经》中我们也会读到对教育的启示。
经文: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圣人无作为地处理事情,无言而施行教化。不言的教化,无为的好处,天下很少有人知道。
《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无为”,这个无为不是无所作为的消极心态,而是不妄为、不乱为、不违背自然规律而为的意思。这句话对教育的启示可谓大矣!教育上的无为就是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不妄为、不乱为、不违背教育规律而强为!但这样的教育生态的形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因为当前教育中妄为、乱为的事例还是不少的。教育者的聪明才智应是用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上,但如果用偏了,那将会是更大的悲剧!怪不得老子感叹: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看来教育更需要“绝圣弃智”,放下功利,放弃智巧,不忘初心,找回教育的本真,如此,学生受益,老师受益,教育者受教育者就都“利百倍”了!
教师的教学过程也需要“无为”,学生的学习是有规律的,如果不仅不掌握这种规律,而是无意中经常打乱它,破坏它,那相当于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反作用,不仅没有帮助学生,反而给学生学习增设了障碍!客观的说,这样的情形在课堂上时有发生。用学生的话来说:本来看了书觉得挺明白的,但老师一讲反而又糊涂了。当然,这有可能是学生理解太浅显、不到位,也不排除老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干扰反而增加了学习难度的可能。所以,好的课堂应是在洞悉学情的基础上,按照教育规律进行的无为之艺术,并不是老师说得越多、做得越多学生学到的就越多!可见,无为之益,真的是益处多多啊。
“不言之教”大家就更加熟悉了,这在家庭教育中已是人人皆知,即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但真正做到“行不言之教”的父母有几个呢?现实中更多的是父母对孩子言教太多,要求太多了!这样的言教可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和为了孩子安全而进行的禁止性言教,比如说,禁止碰插座、禁止玩剪刀、禁止独自做一些哪怕是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事等等。在这些禁止性的言语中,孩子的创造力慢慢消失殆尽,长此以往,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畏首畏尾,不敢去做了!另一类是出于“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而要求孩子在某某方面要多么出色,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最终反而使孩子原有的兴趣也丧失了,甚至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作为环境信号编译孩子的基因,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所以,父母跟孩子在一起不需要说太多,只需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因为一言一行皆是教育,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对孩子真正的教育是在不言中的!
“不言之教”对学校教育也有借鉴意义。现在的学生教育中,说教几乎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了,即使学生迫于权威表面上屈服,心里却并不一定是心悦诚服。有的学生不去刻意管他,他反而能约束自己,喜欢上学习;刻意去管他,要求他,他反而逆反。课堂教学也需要“不言之教”。现在的课堂普遍的现象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讲的太少,所以老师对知识越来越熟悉,学生学习起来却很费劲,而且考试完会接着还给老师。我想这是不是言教太多的结果呢?或许是有关系的。
其实,语言固然是教学的重要媒介,但还有很多东西也会对学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比如,教师对知识的态度、教师的创新意识、执着精神、甚至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等等,这些成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子深深地影响着教学。可以回想一下,在毕业多年后,我们早已忘了当年教师在课堂的上讲的知识,但当年老师们的人格魅力对自己的影响却深入到我们的性格中。语言之教或许能教会你做事,不言之教方能教会你做人,这也许就是“不言之教”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