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古诗 原文(春夜喜雨赏析)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生于公元712年,享年58岁。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老杜创作《春夜喜雨》的时间是公元761年春天,那时他刚刚经过一段时间流离转徙的生活在四川成都定居,算是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居住一年,日常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如此看来,老杜并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笨蛋,而是个踏踏实实的体力劳动者,如同西方修道院里的修士们认为的,“体力劳动是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既然老杜自己要种菜养花,对“春雨贵如油”的谚语会理解得更为深刻。所以本诗开篇第便是“好雨知时节”,突出一个“好雨”,突出一个“好”字。这个“好”不仅是写景更是写情,仿佛把“雨”当成了自家懂事的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充分体现了农民伯伯对春雨的喜爱。料想有此场春雨的滋润,老杜的菜与庄稼都会长得极好,可以饱腹。

“润物细无声”是经常被引用的诗句,狗哥以为用到思想传播上倒是个非常好的方式,尤其是宗教。例如,伊斯兰教的传播不同于基督教惯于使用的强制手段,而是通过穆斯林商人和传道士温和的传教说教。商人们没有种族歧视,还会在当地娶妻生子,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宗教教育。慢慢地,其后代、亲属等等都信奉伊斯兰教了,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传教。

当今社会一些思想侵袭同样是“细无声”的,不过这就不是本部读书笔记讨论的内容了,暂且抛开不谈。

虽是无声,但有声。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夜晚窗外细雨连绵,不知不觉中吸引了注意力,知道雨,已经来了、下了。老杜也是同样,感受到了雨水这个孩子的气息,便起身站在屋门处四下张望,看见了黑乎乎的天、黑乎乎的小路,但远处江中的一盏船灯给了杜甫以光的希望,让他期待起明日成都城内姹紫嫣红的鲜花。

第二天清晨,老杜肯定会到自家菜园采摘最新鲜的青菜进城换些沽酒钱,对花、小酌、吟诗。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此时诗人听雨看雨思收心情定是极好,也是因老杜辗转流离后难得一段安稳生活。

但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于同年秋天,……

《春夜喜雨》古诗 原文(春夜喜雨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306669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