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盛世的四季吟唱
——冰洁组诗《春夏秋冬》读后
文/聂茂 胡游
著名词人冰洁是湖南祁东人,他的文学起步较早,主要以创作歌词成名。他作词的歌曲《回家过年》《最可敬的人》《国歌响起》和《西柏坡》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16行歌词《挺起脊梁》被2008年5月20日的《北京晚报》以整版的巨大篇幅刊登。代表作《幸福赞歌》(阎维文张也演唱)亮相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12年中共中央元宵节联欢晚会等几十台晚会,毛阿敏、吴碧霞、雷佳、石倚洁、刘和刚等一大批歌唱家都演唱过他的作品。
冰洁的《春夏秋冬》,是一组自由诗。初读之下,让我想起周旋演唱、田汉作词的《四季歌》。《四季歌》看似是讲述四季更迭、时光流转中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实则是一曲因战火纷飞而分离的抗日歌曲,呼应了当时左翼文学倡导的直面人生的文学潮流。歌曲准确地抓住了春夏秋冬的季节特色,每一句的末尾皆押韵,听起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而冰洁的组诗《春夏秋冬》则是和平年代南方水乡的温婉吟唱。该组诗对韵律的独到把握,浸润着诗人冰洁对于四季意象的深刻观察和精心选摘,体现君子温润如玉、女子秋水芙蓉的诗意特点。其组诗别具南方风情,将本来无法用三言两语得以穷尽的四季更替与情感转换完全融汇于简洁凝练的诗歌之中,彰显了一种既包含个人的审美经验,又隐含共同的集体记忆。
冰洁的这组诗,有效地贯通了诗歌与歌词的创作,两者都获得较为喜人的成绩。央视无数大型文艺晚会选用冰洁的歌曲,让冰洁一举成名。诗与歌一直就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比如《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民间收集的民歌。“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亦可见孔子通过演唱的形式传授《诗经》。古代的唐诗伴着或清脆、悠长、或气势恢宏的乐曲,合歌而唱。宋词的前身就是曲子词。词人柳永曾戏言“奉旨填词”,许多亭台楼阁争相奏唱柳永词。
《春夏秋冬》这组诗之所以能够引起我们的心灵共情,进而产生阅读共鸣,其成功密码就在于诗人冰洁对于节奏感的诗意构建和音乐美的温馨营造。
首先,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连用,激发诗情,产生音律美。例如,《夏日如花》:“花香深处/蝉声不绝/行走陌上/步伐悠闲而又美丽/心儿/被风吹过/淡淡的情怀悠远”,其中“悠远”为声母相同的双声词。这2字在花香阵阵、鸣蝉啼叫的夏日视听营造下,颇有一股文人闲庭信步的舒适之感。“悠远”放在诗句末尾,更添绵长悠扬的乐感。同时,诗人善用叠韵词,也增加了诗歌的内在美:“白天/草长莺飞/水碧天蓝/母亲河依然很宽/阳光荡漾在河面”。夏日的天空一片蔚蓝,让人感到特别心安。阳光洒在宽阔的河面上,仿佛诗人也荡漾在波光粼粼的河面。诗句中镶嵌的“荡漾”一词韵母相同,读来轻松愉悦,颇有音律之美。以情写景,以景化人,情与景,天然契合。“湖泊/倒映出最美的天空/彩虹/折射出温暖的光芒”,其中“光芒”韵母相同,充满亮色,洋溢着诗人的夏日喜悦。而在《秋凉若霜》中,“一阵秋风/把稻田吹成金黄一片/擦肩而过时/留下一地的清爽与宁静”,其中“宁静”为韵母相同的叠韵词,放置于诗句末尾,在金黄的视觉感受刺激下,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给叠音词的运用树立了典范。冰洁努力承继古代诗词大家的优秀表达方式,推陈出新。他借叠音词天然的节奏和美感,以景写人,以情寄兴,巧妙地融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形成抒情主体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如《春雨如幕》:“轻盈地走来/水灵灵的乡愁/便浓酽如酒”,这里,“灵灵”和“水”勾连,将乡愁化抽象为具象,化虚为实,给人无尽的遐想。“远远的少年/从梦中醒来/便有了莫名的相思”,“远远”用来修饰少年,曾经缠绵悱恻,可如今心中少年郎不知何处、不知归期。诗中传递的情绪亦不同,前两节那样轻快,此节诗歌情绪却陷入淡淡的忧愁,毕竟春的尽头是相思。在《秋凉若霜》中,“一湾秋水/深邃在每一双眼中/不知自己要流向哪里/前方/淡薄云烟路漫漫”中的“漫漫”配合诗人对未来的担心与忧思,彰显出“岁月悠长、人在何方”的惆怅与茫然。诗人冰洁组诗中“灵灵”“远远”“漫漫”等叠音词,单独来看是不表意的,但放置在具体的语境中,就有了特别的深情与况味。
其次,声调平仄的巧妙处理形成音韵美。如《秋凉若霜》中的“秋虫独唱/板桥薄霜”,声调为“平平平仄/仄平平平”。此句不是严格的律诗结构,但“唱”和“板”的平仄形成了连贯的声调,形成颇有意思的倒错。除此之外,皆能一一对应。诗人冰洁有着良好的古诗词底蕴,“板桥薄霜”出自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冰洁进行了化用,结合《秋凉若霜》整首诗的意境。其诗描写的是:秋天家乡稻谷丰收,落叶似乎快要随风离枝。诗人依旧漂泊在外,遥想此景,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因此,“秋虫独唱/板桥薄霜”有着古诗词的天然渊源,增添了音韵之美。
再次,善用视觉画面,形成情感联想。诗歌与歌词一样,主观意象与客观意象的融合能够引起联想的意境。当读者脑海中形成诗与歌的画面,再联系自身经历,心中的情绪会不由自主地孕育出来。如《秋凉若霜》:“一场秋雨/不知不觉/就打湿/秋日的农事”,一场秋雨一场凉,南方的秋雨不似春雨绵密如针,宛如大豆、黄豆一颗颗砸向来不及完成的农事。有过农村经历的读者可能知道,秋收一过,晾晒的稻谷最需要的是充沛的阳光而不是意外的雨水。诗人对秋雨的描写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影像渐次播放,紧接着是对农民、农事的担忧。“雪用那纤细的手/把大地/洒满了玉一般的洁白”(《冬雪绵绵》),在这里,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雪”赋予天使般的纯洁、纯粹的美感。长期以来,诗与歌的实践写作,使冰洁对美有着更加纯粹的感受,他把“梅花”意象与之比照,突出“雪”高洁的品格。仿佛天地之间,有一枝腊梅凛寒开放,娇艳得那样肆意。让人读来对“雪”和“梅”两种孕育天地精魂的意象肃然起敬。
《春夏秋冬》作为诗题,表达的是一年、一日、一瞬,也可以视为人生和历史长河的缩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夏秋冬四季并非简单的时光流转,而是蕴含着古人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智慧,兴观群怨,尽在其中。春天是四季的开始,万物复苏。正如冰洁的描摹:“油菜花/铺开金黄的地毯/春笋/拱出泥土/撑出一片天”。夏日晴空一片,万里无云;夏夜繁星璀璨,蛙声一片。秋天则离不开忧愁的思绪,冬天是大雪纷飞,白茫茫一片。从这个意义上,诗人冰洁对四季的集中书写,不仅有效地把握了四季文化的丰沛意蕴,其音乐美的艺术表达建构了优美的意境和吟唱节奏,也隐含诗人对天人合一自然主义理想生态的向往。
附:冰洁组诗《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组诗)
◎春雨如幕
如瀑布般一泻千里
是谁的笔墨一挥而就
满目的春意
便破茧出壳
春风 拂过万水千山
江堤苏堤 绽放桃红李白
杨柳舞动水袖
油菜花
铺开金黄的地毯
春笋 拱出泥土
撑出一片天
斜燕 在檐下掠过
谁撑一把雨伞
从白云深处
从红尘陌上
轻盈地走来
水灵灵的乡愁
便浓酽如酒
远远的少年
从梦中醒来
便有了莫名的相思
珍贵如油
不知陶醉了多少颗心
不知落进了多少人的眸子
见证了心心相印
在平仄里穿林打叶
◎夏日如花
花香深处蝉声不绝
行走陌上
步伐悠闲而又美丽
心儿被风吹过
淡淡的情怀悠远
白天草长莺飞
水碧天蓝
母亲河依然很宽
阳光荡漾在河面
夜里繁星点亮了明月
明月的光辉点亮了萤火虫
池塘里的蛙声
呼吁风雨同舟
夏天最适合展示
良好的身材
谁欲与原野一起摇曳
紫燕呢喃翩飞
为谁舞动岸边的杨柳
夏日如花一心向阳
让眼睛更加明亮
湖泊
倒映出最美的天空
彩虹
折射出温暖的光芒
◎秋凉若霜
一场秋雨
不知不觉 就打湿
秋日的农事
一阵秋风
把稻田吹成金黄一片
擦肩而过时
留下一地的清爽与宁静
一枚秋叶 离枝
绿意未尽
似蝶翩然舞于空中
一轮秋月
滑落在游子的酒杯中
溅起无穷的思念
一湾秋水
深邃在每一双眼中
不知自己要流向哪里
前方
淡薄云烟路漫漫
秋虫独唱 板桥薄霜
忽闻阵阵菊花香
雁排长阵 谁来卷珠帘
共剪西窗
秋水般的女人
温婉贤淑 娴雅端庄
她的心
寄居在谁的涟漪
来回荡漾
◎冬雪绵绵
雪带着那天间的气息
随风 洋洋洒洒
不问三山五岳
雪用那纤细的手
把大地
洒满了玉一般的洁白
雪的到来
是那般地玲珑与可爱
雪是无暇的
一尘不染
用晶莹和纯朴
揽裹住乾坤
雪
是瑞年的开端
烫一壶冬的寂寞
和云烟对酌
独望雪
心中无比地美妙
梅花
是雪唯一的情人
因为一份坚持
它才迎风不败
在冰冻三尺的背后
可有谁
读懂雪的心事
每当优雅的季节
就要挥手而去
雪已习惯
不惊 亦不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