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从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虽然家规、家教的形式不同,但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家风家教文化,让我们一起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家风家教。
谦和礼让
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大学士叫张英,在他的老家安徽桐城,有一次老家人跟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为两家宅子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子的界限谁也不肯相让。双方把官司打到县衙,因为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到信后就回了一首诗。
张家人见信后,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于是退让了三尺。邻居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直到现在,如果您去安徽桐城依然能看到这个六尺巷,巷子的两端还立着石牌坊,牌坊上刻着 “礼让” 二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个小故事其实包含着我们中华民族谦和礼让的精神,它的 “宽” 不是宽在 “六尺” 上,而是 “宽” 在心上。其实,在现代高楼林立的都市中,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应如此,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就像张伯宏在《北京土著》这首歌里唱的:做人要厚道,斤斤计较只会自寻烦恼。
勤学苦读
教育子女勤学苦读,历来是家风家教中不可或缺的一面。陆游有一首诗叫《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他写给小儿子陆聿的。当时是冬天的一个寒冷的夜晚,陆游一个人沉醉在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突然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哲理诗送给了儿子。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这首诗告诉我们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五月天在《倔强》里唱的“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互爱互敬
兄友弟恭,也就是兄弟之间互爱互敬一直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这一点在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两兄弟身上,彰显到了可以立碑立祠的程度。在苏轼的生命里,弟弟苏辙是最知心的朋友。在苏轼为数众多饱含亲情的诗词文章中,与苏辙相关的数量最多,著名的《水调歌头》就是其中一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邓丽君则根据苏轼的这首词改编演唱了歌曲《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收录于邓丽君1983年发行的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与其他专辑不同,这张碟中的十二首歌都选自宋词名作,是经过了上千年历史检验的文学精品,配上现代流行音乐后,由邓丽君用她与生俱来的幽幽情怀唱出来,典雅、庄重又温柔、多情,颇具唐宋风范。
千年家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感染,对人的影响不可掉以轻心。对于家这是风范,对于国就是脊梁。历史也证明: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本期内容选自央广经典音乐广播即将于12月1日21:00-22:00播出的《当诗遇见歌》,欢迎锁定收听。
感受音乐与文学的碰撞
回到晴耕雨读、书能换酒的美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