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林黛玉塑造成诗的化身,诗是她的心灵凸现、生命所系、灵魂所归。本文对林黛玉的几首主要诗词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从中品味林黛玉多愁善感、自悲自怜,孤标傲世、高洁叛逆、坚强不屈的性格特征。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林黛玉的性格是多愁善感的,又是孤高叛逆的,这两重性格看似矛盾,实际却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这种统一在她的名篇《葬花吟》中得到了完美体现。《葬花吟》这充满生命激情的哀歌,是黛玉第一首长歌行,淋漓尽致地写尽了自己的哀婉悲愁,伤感凄凉……《葬花吟》是彻底的“言志”诗,是黛玉性格与生命的折射,悲观伤感、哀伤凄侧,亦不乏抑塞不平之气,有着激越的控诉和抗议。
她明确表示,决不屈服于污浊的残酷压力,要永远保持那孤标傲世的洁白品格。可以说,黛玉借《葬花吟》发出了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黛玉惜花怜人,为落花倾洒着悲戚的泪水,把红颜会老的青春少女,写成红消香断的落地桃花,对花与人的命运进行了形象的阐释,对美的存在与消亡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葬花吟》虽然充满了凄楚悲哀的色调,但也并非只是缠绵悱恻,抒发自己满腔的哀怨,她已开始体验贵族之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而有了愤懑的情绪。她的眼泪,她的伤感,她的内在孤独的生命体验,既来自她无依无靠、孤立无援的人生经历,也来自她与生存环境的格格不入。黛玉作为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她的人生目标是理想化的。所以她才会在惋惜的同时,把花儿埋起来,给花一个美好洁净的结局。她不像理智的人,看到花草凋零,会以为是大自然的规律;也不像乐观的人会从花谢想到花还会再开;更不像悲观的人看到花落只会徒生悲伤。葬花,也就隐喻着埋葬自己的青春;给花一个洁净的归宿,也就是给自己的青春一个美好的结局。她决不屈服于现实的各种压力,永远保持那孤高傲世完美至纯的理想。
《葬花吟》以丰富奇特的想象,象征性的笔法,缤纷暗淡的画面,忧伤而哀婉的情调,展示了林黛玉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了她对青春的无限热爱和对青春即逝的哀叹和惋惜;表现了她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对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与悲痛;也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残酷压迫的强烈控诉和无限怨恨,以及决不向黑暗势力屈服、永葆纯真的坚强意志和坚持反抗的顽强精神。这无疑把黛玉那自悲自怜、多愁善感却又高洁不污、大胆叛逆的性格完美地融和在了一起。《葬花吟》无愧为《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功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