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家长都在咨询同一个问题:孩子积累的好词好句怎么才能在作文中使用上?
不同的是,问这个问题的既有一年级的家长,也有六年级的家长,几乎每个年级的家长都有表现出困惑与焦虑,孩子读了那么多的书,摘抄也做了不少,厚厚的一本,可是一看作文呢,还是大白话,干巴巴的。
这时候家长就会非常着急,头脑里闪出一个大问号:为什么会这样?
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想解决问题还需要先冷静下来。思考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
读书多,不意味着学到的知识多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阅读都曾说过这样的话:他读书就是“看个热闹”。其实这是从图书的休闲娱乐的功能来阅读,追求的是读书过程的愉悦性,这与他们玩游戏时获得的体验是非常相似的。这本无可厚非,我们大家读小说,也爱读科幻探险,悬疑推理,历史穿越之类的,不也是因为被书中的故事吸引吗?
可是除了娱乐功能之外,读书最重要的功能是一个知识获得的通道与途径。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都在揭示这个道理。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在孩子通过读书收获了愉悦性之后,才能进而发现里面的知识性与思想性。这就像越野跑比赛,开始时是平坦宽阔的大路,之后会经历一些坎坷的土路、石路、杂草丛生的小路,最后再进入平坦的大路。
可是有的选手在中途就退出了,并没有坚持下来。
对于学生来说,读书求知亦是如此,多数孩子在中途就停了下来,久久地停留在娱乐阅读上,而难以跨越知识阅读的难关。
这也可以解释很多家长的疑问。读书多,真的不意味着学到的多。
读书多,更不意味着作文就写得好
另外一点,家长们还要纠正一个错误观念,读书多,也并不意味着作文就一定能写好。甚至是说读了很多知识性的,文学类的书,也不意味着作文就会好。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
阅读是一种知识的输入,写作是一种输出。知识仅是知识,而写作是一种能力。通过输入与输出这样一个过程,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输入代表着知识的积累,但这种积累是不是有效的,需要用输出来检验,正如“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输出的输入,就像一个图书馆里永远没有人借阅的书一样,它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另一方面,输出有了,会对输入产生更大的需求,进而促进输入的增多。这就好像一个水池在不断地放水,那导入水池的水就必须要更多才行。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知识的水池,他会变大也会变小,水会清澈也会是浑浊,完全要看入水与出水是否流畅。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输入与输出打通了,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知识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成为一条奔腾不息河流。
怎样才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积累的好词好句应用到作文写作之中?
媒体曾经做过一份调查。在小学阶段,只有5%的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外书,有效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而对这5%的孩子的深入调查中又发现,他们有两大特征,要么是天赋高,拥有超过年龄的观察力与想象力;要么是有着大量的写作实践练习,日记与作文的写作量都比较大。
这个调查给我们一个启示,大部分的孩子并不是天赋高的人,而能够通过阅读有效提高能力与写作水平的,唯有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练习。
很多语文教师,语文教育与研究工作者,包括许多作家都曾经表达过同样的观点:语文的学习,写作的提高,没有捷径可言。这是一个真正检验学习持之以恒的一门学科。
现在是大语文时代,对语文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是因为语文阅读能力与所有学科的学习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语文能力是一个贯彻一生的能力。一个人未来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何种工作,语文,也就是语言表达与文字写作能力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构成点。
也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语文也从曾经的漠不关心,到积极重视。也明白语文的学习不在一时之功,而是长期坚持的结果。
可是,哪个父母不是个急脾气呢?急着跑来问,到底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的积累用得多一些呢?
还是先别急,大家先来看这样一个图
我们要怎样使最小的那个圆变得更大呢?办法显而易见,就是增加其他几个圆的面积。也就是说仍然要加大阅读,多积累,多运用。当我们的阅读停留在十万的时候,能积累下的可能是一万,能偶尔使用上的可能是一千,能熟练使用的也许只有一百。
这并不是一个悲观的论调,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解释。学习积累,正如丘吉尔那著名的演讲词所说的:我能付出的唯有热血、辛劳、眼泪与汗水。
这句话,与所有家长共勉。
那么,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没有?
这里我只能给家长一些相对来说的可操作建议:
1不读书不动笔。低年级做读书摘抄。高年级做读书笔记。
2.坚持做造句练习。先达到理解的目的,为后面的写作文做好准备。
3.每次作文后自己找出使用上的好词好句有多少。给自己定个具体的标准。
那么什么样的算好词好句呢?给家长一个参考标准:
第一:能够准确、简洁地叙述清楚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第二:能够生动、细致地描绘作文里的人、物、景;
第三:能够真实、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情感。
做到了以上三点的任何一点。都是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