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身负大才,但是却因为不能举进士,只好赋闲在昌谷家中,虽然家乡山清水秀,环境没得说,而且还有亲人相陪,可是这些,都难以排解李贺心中的愁闷,所以他只能以写诗的方式聊以自慰。下面这两首《咏怀》诗,便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前一首诗中借司马相如的遭遇,来表现自己的哀叹;第二首却具体描述了自己赋闲在家的切身情况。
先说一下司马相如,相信我们都比较熟悉,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汉景帝、汉武帝时被任命为一些闲散的官职,这和司马相如的才华是极不相称的,因此闷闷不乐的司马相如,最终弃官归家,闲居茂陵家中。
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咏怀二首(其一)
李贺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这首诗,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四句为一部分,后四句为另一个部分。
前四句李贺描写了司马相如家园周边的清幽环境,以及司马相如的悠闲生活。比如,一句“绿草垂石井”,便将那种清幽、雅致的氛围表现了出来,长长的绿草从石井上垂下来,那种远离尘嚣、静谧宁静的感觉一下子便出来了。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写司马相如在家惬意的生活,不仅每天面对着美丽的风景,还有爱妻卓文君相伴,弹琴、起舞,令人沉醉。
要知道,司马相如才智过人、学富五车,而且在作者看来有着远大理想,可是为什么会落得如此清闲的闲居呢?究其原因,作者在后四句中已经说明了,即当权者对于人才的不重视,正是“弃之如断梗”。
司马相如生前,被当成断草置之不理,但是当他去世后,汉武帝却把他的《封禅书》当作宝贝一样,登上泰山进行祭祀,正是“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而这个“惟”字用的,却将那种生前不被重用,死后才被发现的凄凉写了出来,生前的落寞与死后的虚荣,可谓对比之强烈。
这首诗从描写司马相如的悠闲生活入手,欲抑先扬,前后两个部分对比鲜明,表现了作者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咏怀二首(其二)
李贺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
小注:(1)讵(jù):岂,怎能够。(2)南山期:指寿命高,犹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3)苦檗(bò):一种可作为染料的乔木,味苦。
这首诗和上一首略有不同,是李贺直接对自己赋闲在家生活的描写,全诗叹老叹贫,充满了悲观主义情绪,很明显是遭受挫折后写的。
首二句“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说的是晚上写完诗之后,惊讶的发现头上的白发居然落了一些下来,这让作者十分感慨。李贺作诗非常勤奋,每天他都会把自己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晚上便认真总结研读,可见其勤奋。这或许也是作者未老先衰的原因吧!
三四句虽然写得很轻松,好像满是自嘲,但是却掩盖不住自己内心的苦楚:像我这样每天凄苦的人,肯定不会寿比南山吧?显然,这一句很明显流露出了诗人的悲观主义情绪。虽然是“镜中聊自笑”,但却是无奈的苦笑。
五六句写自己清贫的生活,“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头上不戴帽,身上穿黄衣,而作者用了一个“苦”字,可见全将自己的情绪写入其中,这是叙事中又有言情的手法。
既然如此之苦,但是李贺却突然宕开一笔,给自己开解说:“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生活在清水中的鱼儿,它们除了水,什么也不吃,但是它们却依然能够怡然自得,那么,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诗人这里极力想开解自己,富有一定的哲理意义,但也有力的烘托了他的悲苦情怀,使读者产生共鸣。
清人方扶南说:“此二者作不得举进士归昌谷后,叹授奉礼郎之微官。前者言去奉礼,后者言在昌谷。”这和这两首诗的内容也是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