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商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联合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因水资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珍贵资源,水资源不仅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产发展息息相关,还与我们的精神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华夏历史中与水有关的故事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水
水,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是河流,引申泛指一切水域;又由表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引申泛指某些液态物质;又由水静则平衍生出水准、用水测平的含义。
今天,我们就一同从中华千秋颂里上下求索,寻找那些关于“水”的文化故事。
分类用水,
是一种生活态度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饮食饮食,饮在食前,可见在人们心中“饮”比“食”更重要。古时人们择地聚居,一般都倚出水口而栖,这也是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根源。
而关于水的分类用度,古人更是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精细和浪漫,单在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一书中,水的种类就可达43种。
中华千秋颂
李时珍
在这四十余种水中,《本草纲目》介绍的露水较多,有百花上露、百草头上秋露、柏叶上露等多种,每种都随物性迁,具有不同的作用,如: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而柏叶上露,则有明目的作用。传闻杨贵妃等古代嫔妃每天早晨都要侍女收集花上的露水饮用,以此驻颜延寿。
“露水。露是阴气积聚而成的水液,是润泽的夜气,在道旁万物上沾濡而成的,味甘,性平,无毒。”
“腊雪。凡是花都是五瓣,雪花却是六瓣,六是阴数。冬至后第三戌为腊。腊前的雪,很宜于菜麦生长,又可以冻死蝗虫卵。”
“夏冰。冰是太阴之精。水性很像土,能变柔为刚,这就是所说的物极必反。味甘,性大寒,无毒。宋”
——《本草纲目·水部》
此外,根据水流的状态不同,水的种类又有着细微的划分。湍上峻急的流水可称之为“急流水”,因其有速急而达下的特性,所以多用以煎煮通利二便和治疗足胫以下之风药;性顺而下流的则称为“顺流水”,与急流水下行之性类同,所以常用来煎取治下焦腰膝之证及通利二便的药物;而流动过程中回旋倒流的水为“逆流水”,作用多偏于上而不下,多用来煎煮发吐痰饮的药物……
著名诗人苏轼曾在《记梦回文二首》诗叙中写道:“梦文以雪水煮小团茶”,便是古人以雪煮茶的真实生活写照。这些关于水的有趣分类,不仅能从功效上侧面反映出古人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入微,更可从命名上体现出古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意趣。
治水泄洪,
是一种民族品格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进程中,洪泛灾害从来就是人类最常面临的大自然凶敌之一,不论在神话抑或在史料中均有提及,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大禹治水了。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改变了前人”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最终获得了胜利。
中华千秋颂
大禹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以至于13年里”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这是中华神话里人类制服自然力量的重要篇章。
中华千秋颂
李冰父子
随着历史发展,到了战国时期,李冰父子更创建奇功,在都江堰筑建造福千秋万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将洪水猛兽制服于人类的智慧之下。
中华千秋颂
三峡大坝
善于疏导,排洪泄洪的治水方法延续至今,中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又修建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大坝水电站,进一步化解自然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并将水资源的功用发挥至极致。
既要防治,也要利用,更要可持续发展。从远古时代到战国时期再到当下,这些神话、事例展现了中国在水资源方面运用智慧的阶级式成长。
以水明志,
是一种精神境界
中国是一个讲究精神意象的文化国度,水既是水,也不是水。在实质以外,这些自然资源的存在更赋予了文人雅士可以比兴言志的寄托。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的意思并非“聪明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而是“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
中华千秋颂
孔子
孔子一生弟子三千,人各有志,他既不否定弟子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宏远志向,也不评说公西华的“愿为小相”的平凡务实。由此可见,他对人的理解,就如同水一般的流通、通透。
而屈原面对亡国之痛,就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的投水而死,是抱持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信念,他的慨然赴死,为后世留下一个沉影,更为水留下一种千古清流的诠释。
中华千秋颂
屈原
屈原将人生的最终归宿选择在了水中,是文人的自傲与自负,也是他对水的一种特别的理解:唯有一派清波,才配得上自己洁白高尚的身躯;也唯有这一派清波,才能洗去凡尘俗世的污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的知者乐水,屈原高亢九歌离骚,悲投汨罗,还有孟子的水德之论,庄子以秋水泱泱喻万物自然规律……
水映照着古人们的自我形象,说明了他们的性情、人格、理想乃至命运,更反映出中华水文化一脉精魂——永远川流不息,永远澄澈透明。
细数中华千秋颂中的经典雕像,他们几乎都与水有关,更与华夏民族璀璨的历史有关。中国古典而优美的农耕文化依水而生,畔水而成,随水而长。积千年之精华,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中国水文化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世界水日,我们既要一如既往地提高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更要携手同行,从形式与意识等方方面面一起感受、传承中国水文化的历史和气度。
中华千秋颂
《中华千秋颂》环形彩色浮雕壁画周长117米,高5米,采用了国内十五种天然彩色的花岗岩雕刻而成,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担任总设计。整幅壁画设计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为主线,围绕”先秦的理性精神”“汉唐的包容气概”“宋元明清的公忠气节”“近现代百年历史”为主题。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人物、文化经典贯穿下来一气呵成,宛如一幅历史的长卷,从悠悠的远古一直到我们亲历的时代。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道路和绵绵不断的灿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