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诗歌,大都是《长恨歌》、《卖炭翁》这类写人或者叙事的诗,写风景的名作相对较少。
不过他有一首七言律诗,因被收录在中学课本里,我们小时候都曾经背过,那就是——《钱塘湖春行》。这一首诗用语平和淡然,运笔技法却很高妙,全诗表达了作者本人对西湖春景的赞美。
虽然这首诗是写自被贬江州之后,是作者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但是诗的末句,依然暗中透露出他“体恤下民”的济世情怀。
一、《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歌意译:
我在西湖孤山寺后面贾亭的西边一带春游,春天西湖的湖水上涨,湖面显得格外开阔。晴空下,霭霭白云沉甸甸地压在江面上,远远看去,云,水,天连成了一色。
几只黄莺为争抢早春的柳条而鸣叫,不知是谁家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做窝。湖岸上的五色斑斓花朵慢慢地盛开,不久之后快要让游客迷醉了。
这时候,春草才刚刚长到马蹄的高度。但是,最让我喜爱的,还是西湖东面的风景。那绿色的柳树掩映下的白沙堤,怎么也让人看不够。
贾亭、孤山寺和白沙堤,都是西湖著名的风景点。其中诗末尾提到的“白沙堤”,从许仙与白娘子见面的“断桥”始,经过锦带桥,一直通向“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风光绝美。
白居易这一首诗,先从孤山寺、贾亭这样的“点”开始写,然后通过对湖水和白云的描写,扩大点一个面。
紧接着在第二联中,又从“面”写到了“点”,写到几只早莺和“谁家”的新燕。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同时也是由静及动,给诗歌注入了“生气”。
黄莺不多,只有几只。因为春天才刚到,这几只早莺是探春的先行客。而燕子,也是“谁家”的。它不是家家户户的。“谁家”二字,自然地带出了人间的烟火气息。
然后,他开始写岸上的花草。春天是百花争艳的季节,但是现在还是早春,这些花儿并没有全部开花,所以它们是“渐欲迷人眼”。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花儿们的美丽会让游客为之目眩神迷。这样的写景方式,非常独特。它让人看到的不只有莺莺燕燕带来的“动景”,就连岸上静止的画面也活动起来的。
“渐欲迷人眼”的繁花,似娇媚的女子,现在处于豆蔻年华。在可以期待的将来,它必将盛放出万种风情,迷倒西湖上所有的游人。这预示着未来的时光,将会比现在更加美好。
然后这些景物,都不是令诗人最为着迷的,他最爱的还是湖东的白沙堤。因为在那里不光有湖光山色,还可以拦河筑坝,造福百姓。
二、白居易与“白沙堤”
白居易自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贬官之后,大概过了五年又当上了礼部的一“主客郎中”,慢慢回到了唐朝政治权力的中心。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他上书“议论河南的军事”,没有被皇帝采纳,于是他感觉自己在朝堂上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自请外调,到杭州当了一名刺史。
这一次和上一次被贬不同,因为这次是他主动要求外放。那时他已经五十岁了,许多事情都已经看淡了。逐渐变得乐天知命,开始有心情欣赏周围的风景。
尽管因为种种原因,他感觉到自己在朝堂上难有大的作为,可是他仍然没有完全放弃经世济国的理想。在欣赏西湖风景的同时,他也开始筹划为西湖当地的百姓造福,修筑河堤。
据《钱塘湖石记》记载:白居易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十月到杭州当官。他看到“濒湖千倾”的农田因为“仍岁逢旱”,灌溉是一个大难题。于是在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动工修筑河堤,加高数尺。
在民间传说中,西湖原来的堤坝年久失修,河水经常倒灌,淹没农田,当地的官吏和豪强不愿意出钱修复。再加上连年干旱,使西湖的百姓们感觉民生艰难。
白居易提出修筑河堤时,曾经被当地豪强以“风水”问题阻挠。但是他坚持己见,终于还是将河堤加筑并成功抬高了数尺,方便了周边的农民。西湖当地的百姓为了感谢他,所以就把这一段河堤改称为“白堤”。
这一条大堤,自钱塘门石函修起,一直绵延到了余杭,把西湖一分为二。同时也抬高了“断桥”的水位,让“断桥”的风光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色。
谁知道这样的改变,原来都是白居易在长庆二年春游的时候,就一直筹划着的。
所以他才会在诗中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并不只是单纯地由于他喜欢白沙堤一带的风光好,而是因为:他预备在这一带兴修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
春光美不美,要看欣赏春光的人的心情。当诗人预备干一件他喜欢干的大事时,他看到一切的风景都是最美的。西湖上水天一色,湖岸上百鸟争鸣,湖岸边花开似锦,嫩绿的草芽才刚刚获得新生。
而在不久的将来,当拦河筑坝的工程完成以后,由钱塘至余杭一带两岸的千顷良田都会得到湖水的滋润。那时候岸上的花,会开得更加迷人。
结语
白居易在创作这一首《钱塘湖春行》之时,只是在单纯用一种喜悦的心情欣赏西湖的景色。但是他对湖面和湖岸上风光的描写,却带有极大的感触,并且暗暗透露出了他心中的“秘密”。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天的景色是欣欣向荣的,可是美好并不止于此。五十岁的白居易,还是像少年时代一样怀着赤子之心。
他一面观察春水上涨、早莺争春、家燕衔泥,一面在心里打着他的“小盘算”,并用他那“白乐天”的精神告诉大家:你认为这样的生活很美好吗?不不不,后面的日子一定会更好的!
这一首诗本身的创作手法,以及背后蕴含的感情极具感染力。因此我们说它是历代写西湖,写得最美好的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