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月最端圆。”穿越时空,沿着宋词的长廊漫步,到宋词的庭院中去过中秋,惊艳了岁月,美不胜收。
中秋和春节、端午、清明合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而作为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是个团圆和思念的节日。起源久远的中秋,正式作为节日来庆祝是在唐代,随后流行于宋代,宋词更是增添了中秋节的靓丽色彩。
一轮中秋月,悠悠千古情。中秋节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因为月亮,人们会想到团圆,想到人间的美好。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仰望一轮明月,大词人苏轼隔空遥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那圆圆的中秋月啊,呼之欲出,溢满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及深情的美好祝愿,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中秋词中的绝唱。他把思亲的意绪融进了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了浓厚的哲学意味,惊艳了千年。
每个人心中都装有一个月亮, 月亮里也承载着那些有识之士的人生志趣。北宋大书法家、画家米芾《水调歌头·中秋》写道:“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米芾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他高洁的为人,也流露了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词人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为出月铺垫,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空灵回荡,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使人感到如置身在整个银色世界之下的优美境界之中,透露出词人之向往,发出对宇宙人生的遐想,千古为之一叹。
而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又有另一番人生境界。
这首中秋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 更有一种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词人是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那豪放的气魄,震撼着人心,千百年来,为人赞颂。
宋词里的中秋,既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又渗透着深刻的节日民俗心理,也承载了古人对宇宙时空的思索和理解。
今又中秋,抬头望向长空,或许也能看到那一轮明月,那一轮曾在宋词里散发皎皎光芒的中秋月。盛世中华,万民赏月时,不妨吟咏诗词,让宋词的瑰丽、唯美再增添中秋节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