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唐虞世南的古诗及解析(蝉唐虞世南的古诗原文与意思)

话说有一日,唐太宗李世民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美景,谈诗论画。

 

唐代创立的弘文馆是皇亲国戚及重臣们的子弟接受教育的地方,相当于一所全国最顶级的公立贵族学校。

 

弘文馆学士就是在里面教书的老师,同时还负责校正图书、参议朝廷制度及礼仪。

 

李世民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吟出了下面这首诗:

 

蝉唐虞世南的古诗及解析(蝉唐虞世南的古诗原文与意思)

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疏桐:挺拔高大的梧桐树。

藉(jiè):同“借”,借助的意思,引申为依靠、依赖。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所谓五言绝句,就是整首诗只有四句,每句只有五个字,并且要押韵严格。

 

这首诗翻译过来,就是:蝉低垂触须饮食清冽的露水,持续不断的悦耳叫声自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上传出。如此传声遥远是因为它站的高,而不是借助了秋风的力量。

 

古人写诗,多以景抒情,以物喻人。虞世南这首《蝉》也不例外。

 

明明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但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比如第一句的垂緌二字就表明本诗说的是当官之人,饮清露则指为官清廉。而第二句又暗指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第三、四句明确指出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系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那么,虞世南是不是在借蝉自夸呢?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其人其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从小过继给他的叔父虞寄。

 

虞世南在贞观年间官至秘书监,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秘书监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府设置的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的机构和官名,存续时间长达1500余年,相当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为人刚烈,直言敢谏,品行高洁,又博学多才,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和器重。李世民曾称赞虞世南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虞世南死后陪葬昭陵,赐谥“文懿”。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

 

贞观十七年(643年)他的绘像悬挂于凌烟阁。

 

凌烟阁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位于唐朝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后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可惜毁于战乱。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虞世南作为一名当朝重臣,不骄不矜,不以大鹏、蛟龙自比,却以鸣蝉自喻,足见他的风度气韵和耿介自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330623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