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少年时的王维丰神俊朗、多才多艺,工书画,通音律,如同许多年轻人一样,少年时的王维也是充满了豪侠之气:“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早年的王维也曾有政治之心,但官场非佛堂,他心中的追求总是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
后来人到中年,王维经历了人生坎坷,国家的动乱,家人的离去,仕途的不顺,他对于佛法的理解和认识越发深刻,在他心中由内而外散发的佛性越发凸显,他对于山水田园的隐居生活越发着迷。纵是出仕,他亦取闲暇时光,修建园林,挖湖引溪,于竹馆弹琴自娱,和诗友品茗弹唱。
既然不愿钩心斗角,不愿争名夺利,那就远离尘嚣,过着吟诗作画,抚琴自吟的禅意生活。于是这位禅意诗人就过着半官半隐、入仕出世的生活。“其人清贵,其心高洁,其诗雅淡”他的诗文一如他出仕为官的态度,不刻意铺陈,一切随性,美妙空灵,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没有烟火之气。最能体现王维归隐之心的诗当属这首《酬张少府》,全诗着意“好静”之志,不想与人同流合污,只好洁身自爱,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这首《酬张少府》是写给张九龄的。那时的张九龄遭贬,王维内心沮丧,寄诗于他,表达自己对朝政失望,愿此后归隐山间,与松竹为伴。尽管后来的王维依旧在朝为官,却始终不肯融入官场,于终南山辋川修建別院,礼佛食素,过着半归半隐的生活。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其实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此时的王维正值不惑之年,还算不上晚年,但是这样的写法表明了王维对于自己前半生坎坷羁绊的一种淡淡忧伤,不写青年和中年,只写晚年,正是看尽人世繁华,而后归于平淡的一种人生领悟。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自知既无高策报国,莫如归去旧日山林,松风解带,弄月弹琴。这正是王维一生追寻的闲适的生活,远离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他宁可安静自处,做个散淡之士,也不愿随波逐流,迷失自己。松风、山月都是代表高洁美好的事物,在此刻仿佛也能也通情达理,知他内心美好,与他相伴相生。这样的神仙生活又有多少人不为之向往呢?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羨慕渔父,幽居江畔,不与世俗之人往来,也不问人间穷通。世事看似隐藏太多的玄妙,却又简单明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若碧海青天,浩荡无边,可藏万物,可济天下苍生;穷若渺小尘埃,可自得其所,读书抚琴,怡然自得。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世虚幻无常,生何欢,死何悲,一切不过是转瞬间的梦幻泡影。与自然宇宙相比,人类如此渺小,而绿水青山,自然之美,才是灵魂深处的静美,是清淡又浓郁,朴素又深厚的“穷通之理”。也许正是人只有经历过一些事情,有了人生阅历之后,才能通晓其中的道理,才能看透纷繁复杂的生活,才能活得通透,活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