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出自《徐霞客游记》,是作者徐霞客重游黄山时,所写的游记。
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徐霞客在游完庐山后,于九月初四日赶到汤口,并在汤寺稍作休息,随后出发上山。依次游历砂庵、文殊院,在狮子林折往仙灯洞,过丞相原。初六日,到太平县境内。在这篇游记里,作者详细记录了天都峰和莲花峰的攀登过程,还凭经验指出莲花峰是黄山的最高峰。
本文选取《游黄山》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
从白岳山榔梅庵出,便来到桃源桥。
顺着小桥右侧下山,山路非常陡峭,
以前,这是去往黄山必须要走的路。
点评:「白岳」即白岳山,位于今安徽省休宁县境内。作者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从白岳山上的榔梅庵出发,沿旧路前往黄山。
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
走了十五里,来到汤口。
又走了五里,到达汤寺。
在汤池沐浴后,拄杖登向硃砂庵。
就这样走了十里,才登上黄泥冈。
点评:作者于九月初四日赶到汤口。随后从汤口出发,走了五里才来到汤寺,并在此处沐浴、稍作休息。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转入石门,从天都峰侧面而下,
就在这时天都、莲花两座峰顶,
皆俊秀美丽地出现在天空中了。
点评:「天都」即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10米。峰顶平坦,可鸟瞰黄山全景。「莲花」即莲花峰,海拔1864米。因为远观好似莲花,故得名。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向下俯瞰,山谷峻峭、阴森,枫树和松树夹杂一片,
五彩缤纷,好像图画一样美丽,又像锦绣一样灿烂。
点评:作者从天都峰侧面向上攀登,发现下面沟壑林立,枫树、松树夹杂成片。树叶五彩缤纷,如图画、锦绣般美丽。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登上峰顶,有座庙如鸟翼张开,名文殊院,
这也是我前年想要登临而没有登上的地方。
点评:重游黄山,作者决心登上天都峰顶,以弥补上次未登之憾。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
左手边是天都峰,
右手边是莲花峰,
二者皆背靠玉屏。
莲花、天都两峰山色秀美,
近得似乎都可以伸手握住。
点评:「玉屏」即玉屏峰,为黄山三十六小峰之一,海拔1716米,位于天都峰、莲花峰之间。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只有在天都峰顶才能这样:
我走到前面,云雾就会落在身后;
我越到右边,云雾就从左侧升起。
点评:作者冒险登上天都峰顶,发现顶部不仅有主干挺拔的松树、柏树,还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而且山顶云雾缭绕,犹如仙境。
倚松而坐,瞰坞中峰石回攒,藻缋满眼,始觉匡庐、石门,或具一体,或缺一面,不若此之闳博富丽也!
倚靠松树坐下,
俯瞰山谷中峰石回环簇拥,
那彩画般的景色尽揽眼底。
才觉得庐山、石门有的只具备了一种景致,
有的欠缺某一方面,不如这里宏大、壮丽!
点评:「匡庐」即庐山。相传,殷周之际匡俗兄弟七人曾结庐于此。「石门」即石门涧,位于庐山西麓。
岭尽北下,仰瞻右峰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二僧也。
来到到山岭尽头往北下。
抬头看到右边的罗汉峰,
圆头秃顶,似两位僧人。
点评:「罗汉石」即罗汉峰,位于香炉峰与仙都峰之间,为三十六小峰之一,海拔1157米。
涧中泉声沸然,从石间九级下泻,每级一下有潭渊碧,所谓九龙潭也。
涧中泉水声沸腾一片,
泉水分九级往下倾泻,
每一级都有碧绿深潭,
这就是所谓的九龙潭。
点评:九龙潭是黄山第一瀑布,落差三百米,一瀑九折,每折下面都有碧绿色的深潭,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