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城阙:代指唐都城长安。
2、辅:护卫。辅助
3、三秦:现在西安周边一带;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认识王勃,可能很多人都是因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或者不朽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今天就来读读这个不朽名句所在的整首诗:送别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中排名第一,年少时,就因为诗文很有名气,一篇“滕王阁序”,更是让他在当时名声鹊起,也让他在后代,立下了名腕。杜甫就称赞他的文采“不废江河万古流”。但是这篇文章我们平常人用到的不多,到是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一个不朽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我们经常挂在嘴上,写在信中,来形容我们的友谊,来赞美我们那不被山水和路程阻隔的深厚情谊。
“城阙辅三秦”,城阙代指的就是当时的唐都城-长安,也直接点名了送别的地点。三秦当时指的是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整句是说,长安城都有广阔的三秦之地拱卫辅佐。也是在告诉朋友杜少府,不管你去哪里为官当政,那里都是唐朝的土地,也是为国效力。结合后面的“同是宦游人”,可以理解,你虽然做的只是个少府(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地方偏远,官也不大),但是中央政权是靠地方辅佐的。你一样可以展示才华,实现抱负。官职分配不可能那么公正,不会因为谁有才能就一定让他在京城任职。和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有异曲同工之妙。
“风烟望五津”,这个和上一句构成标准的“地名对”,两句对仗很工整,上句的三秦是个地方,这里的五津,也是地方。是当时长江在四川的5个渡口。这句直接点明了朋友要去的地方。是去四川一个地方做少府做县令。一个“望”字,说明了路途的遥远,从长安望去,五津之地,一片雾蒙蒙,水茫茫,什么也看不清。也就暗示了这次分别要很久才能相聚了,此去经年,路途遥远,在通信困难的古代,甚至一别就是一辈子,再无音讯。但是作者,并没有被分别的伤感所左右,不能自已。而是直接荡开一笔,开始安慰朋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次分别,朋友,你也理解我的心情,我也理解你的心情,你的心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因为我们都是四处漂泊,背井离乡,在外地做官,在宦海沉浮的人。但是“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我们左右不了自己的目的地和前途,只能根据官方的安排,去某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感情深厚,就相伴左右,永不分开。我们还要追寻自己的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一句诗总结诗人的心情:“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境界再次提升,也造就了千古不朽名句。虽然朋友你去的地方非常遥远,但是,只要我们是心心相印的知己,是相互理解的朋友,不管天涯海角,我们的都能像邻居一样,在感情上,在精神上,时时相伴左右。互相扶持,相互鼓励,交情交心,彼此成就。眼界,胸怀,一下子无限放宽,提升到了四海,天涯的宽度。让我们瞬间看到了不受时空阻隔,不受距离影响的至纯至真的千古友情。读到这里,真是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这一句也照应第一二句,在“三秦”“五津”的广阔视野中,诗人和朋友深厚的友情才能提升,胸怀才能拓宽,境界才能升华。如果场景只写一个小码头,一个古村落,那境界必定是狭小的,很难升华。
这一句说的文雅点,是化用,直白点可以说是抄袭的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 万里犹比邻。”不过曹植因为当时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处境问题,也是因为他是向朋友辞行,不是送别,心情有差异。整篇的情感都很悲伤,没有脱出送别诗悲戚情调的窠臼。而王勃则把离别和友谊升华,走出了送别诗的框框。写出了心胸的乐观豁达,才成就了千古名篇,这也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既然我们友情升华到了四海之内,不受时空影响,那和相伴左右不分离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你这次离开,我们不需像卿卿我我的小儿女一样,“情绵绵,意切切,执手相看,泪流满面,青衫湿透”。就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首诗,也一改往日送别诗词的悲悲戚戚。而是放开心胸,放眼天涯。把境界提升到了四海,升华到整个天涯。友谊被写到了这种深厚和高度,离别,能表现得这么乐观豁达,也就让这句诗,成了万世不朽名句,让诗人名垂千古。
诗人虽然英年早逝,唐朝虽已过去千百年,但是王勃这个名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个千古名句,却永远印在了我们的书本上,永远挂在了我们朋友的嘴上,永远活在了我们的心中,也永远烙在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一个名篇,让一个诗人成名百世,一个名句,让一首诗流传千古。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让我们了解了王勃的内心之纯,胸怀之大,境界之高,文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