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对比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范蠡(lǐ) :人名,越国大臣。②籴(dí):买进谷物。③夫差:吴国君主。④禽:同“擒”,捉住。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  而王何患 不思后患 敌国外患

B.举棋不定 举于鱼盐 举国上下 不胜枚举

C.智寡才轻 郁郁寡欢 鳏寡孤独 轻诺寡信

D.请食于吴 丰衣足食 食不裹腹 锦衣玉食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4.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

【参考答案】

1.B A项中“生于忧患”“不思后患”“敌国外患”中的“患”都是“名词,祸患,灾难”,“而王何患” 中的“患”意思是“动词,忧虑,担心”;B项中“举”的意思分别为“往上托;往上伸”“选拔、任用”“全”“提出;列举”,意思各不相同;C项中“智寡才轻”“郁郁寡欢”“轻诺寡信”中的“寡”意思都是“少”,“鳏寡孤独”中的“寡”意思是“老而无夫”; D 项中所有“食”的意思都是“粮食、食物”。

2.(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借粮,粮食就可以得到。

3.C C项中“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表述有误。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论证“生于忧患”,旨在强调忧患和磨难能够造就人才,并非只有出身贫贱,才能有所作为。

4.示例一: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艰苦的环境能够激发斗志、磨炼品性、增强韧性、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人们在逆境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就能为今后的成才打下基础。

示例二: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不仅可以学习文化知识,还可以去发展很多兴趣爱好。他们也时常出门旅游,所以比别人的见识要更加的广泛,更有利于成才。

示例三:自身的努力才是成才的主要因素:顺境与逆境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只是外部因素,不是决定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与勤奋钻研,才能有效地、充分地利用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的激励使自己成才。(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乙】越国(遭到)严重饥荒,越王(很)害怕,把范蠡找来商量。范蠡说:“您忧虑什么呢?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吴国非常富足,财富有余,他们的君主年轻,智谋少才能轻,喜欢一时的名声,不考虑后面的祸患,灾难。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借粮,粮食就可以得到。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又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不到三年,吴王夫差便被捉住了。

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周公曰:“昔在殷王中宗,天命自度,治民祗①惧,弗敢荒宁②。肆③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④。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自时厥后⑤,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⑥。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选自《尚书·周书·无逸》)

[注]①祗:恭敬。②荒宁:荒废懈怠,贪图安逸。③肆:所以。④爰暨小人:惠爱老百姓。⑤自时厥后:从那以后。⑥克寿:能长寿。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舜于畎亩之中  发:

(2)人恒 过:

(3)立王生逸 则:

(4)不小人之劳 闻: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

3.【甲】文从内外两方面论证国家兴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乙】文中殷王后世“亦罔或克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4.【甲】【乙】两文共同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兴起,指被任用 (2)犯错误 (3)表顺承,就 (4)知道,听说

2.(1)(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2)到了高宗时期,(高宗)长久在民间劳作,惠爱老百姓。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贪图安逸(沉溺享乐)

4.共同讲述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甲】文列举了六位名人经历忧患逆境而成功的事例。【乙】文中殷王中宗、高宗勤于政事,不敢荒废懈怠,贪图安逸,所以他们能够长治久安。而殷王后世生于安逸之中,贪图享乐,因此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因此两文共同阐述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乙】周公说:“昔日殷王中宗,以天命(作为)自己的准则,治理百姓(都是)恭敬恐惧,从不敢荒废懈怠,贪图安逸。所以中宗在位七十五年。到了高宗时期,(高宗)长久在民间劳作,惠爱老百姓。不敢荒废懈怠,贪图安逸,善于安定殷国。从老百姓到群臣,没有怨恨他的。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从那以后,在位的殷王生来就生于安逸之中。生于安逸之中,不知农事的艰难,不知道老百姓的劳苦,只是沉溺于享乐。从那以后,在位的殷王也没有能够长寿的。有人十年,有的人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三、四年。”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赵襄子①攻翟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慎大》)

【丙】(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宇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赵襄子: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⑤虞:考虑,防范。⑥从:同“纵”。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其筋骨   无案牍之

B.发声 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C.国恒 而喜所以为

D.生于忧 不虞后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3)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3.【甲】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乙】【丙】两文,简要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1.B A项,使动用法,使……劳累。B项,介词,在;介词,给。C项,动词,灭亡。D项,名词,祸患。故选B项。

2.(1)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忧虑是(国家)昌盛的原因,喜悦是(国家)灭亡的原因。

(3)(他)被天下人耻笑,难道不让人痛惜吗?

3.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这是“生于忧患”的体现。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骄奢淫逸,不考虑后患,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参考译文】

【乙】赵襄子派人攻打翟国,攻下了老人城、中人城。(攻城的将领)派使者回来拜谒赵襄子,赵襄子正在吃捏成团的饭,(听了以后,)面有忧色。身边的人说:“一天就攻下两座城池,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为什么会有忧愁的神色呢?”赵襄子说:“如今赵氏的德行,没有积聚多少,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池,灭亡大概就要落到我的头上了!”孔子听到这件事,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忧虑是(国家)昌盛的原因,喜悦是(国家)灭亡的原因。

【丙】(隋炀帝)倚仗国势强盛,不考虑可能遇到的灾难。横行天下为所欲为,搜刮无数的金银财物来供自己任意挥霍,征选各地的美女,掠夺远方的奇珍异宝。宫殿装饰得极其华丽,楼台轩榭修建得极其瑰丽,徭役烦琐,战争不断。最终堂堂一国之君,死于平民之手,子孙后代被斩尽杀绝,被天下耻笑,难道不让人痛惜吗?

四、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是:

(2)行拂其所为 乱:

(3)发于声,而后 喻:

(4)创业与守成难 孰:

(5)征与吾共天下 安: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3.【甲】文第二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论点。试简要说明。

4.【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这,这样  (2)扰乱  (3)了解、明白  (4)哪一个  (5)使……安定

2.(1)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

3.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4.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固。

【参考译文】【乙】唐太宗问左右大臣:“创业与保持(现有的)成就哪一个更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然后使他们臣服,创业难啊!”魏征(回答)说:“历代君主,没有不是在艰难时取得天下,而在安逸时失去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唐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夺取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使天下安定,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知道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保持成就的困难,现在才是(我)与各位大臣必须谨慎对待的。”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④,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⑤,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⑥”。(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敝:同“蔽”,蒙蔽。⑤九重:深宫之内。⑥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饿其体肤   饿:

(2)发于声,而后 喻:

(3)犹割以啖腹 股:

(4)若耽滋味 嗜: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3.【甲】文强调国家兴盛,内要有“ ”,外要有“ ”;【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 ”,其次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

4.【甲】【乙】两文画线的句子都提出了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

1.(1使……饥饿  (2)了解、明白  (3)大腿  (4)爱好

2.(1)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朵和眼睛都受到蒙蔽。

3.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存百姓 不敢纵逸

4.(1)治国需贤臣辅佐(2)要居安思危。

【参考译文】【乙】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抚恤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满足自身的享乐,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其次,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我常常思索,损伤自身的因素不在自身以外的事物,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想要的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朵和眼睛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是失败的,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因此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的事情,所以安排你们诸位,来作为我的耳目。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对比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333850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