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范仲淹的一首著名的词有云: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指我到燕然山上没刻上什么石头,没留下任何功绩。壮志未酬之情彰显无疑。
而在古人的诗词文献中,提及“燕然山”之处数不胜数。
那为何古人的功绩要刻在燕然山上呢?它有何象征意义呢?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究竟有多深远呢?
就在2017年,中国和蒙古国的考古学家在一次联合考察中,有了惊人的发现:
在蒙古境内,有一座山叫杭爱山,两国的考古学家在山上发现了一处石刻,刻在山石上的那些文字是中国字。这个石刻叫燕然山铭,杭爱山怎么叫燕然山铭呢?燕然山,燕就是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这个石铭是谁写的呢?撰写者叫班固,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写《汉书》那个了不起的历史学家。班固当年跟着部队到这个地方写的石铭,石铭的内容是什么呢?写的是东汉时期大将窦宪远袭三千余里打北匈奴,在燕然山大获全胜,这一切都刻在石铭上以铭记自己的功劳。
这在历史上叫“勒石燕然山”。
勒,就是“刻”的意思。
勒石燕然山,这一段历史被后世的文人多次追捧。《战狼2》中的金句:犯我中华者, 虽远必诛。其中就记载了“虽远必诛”的经典事件。
当时北匈奴冒犯我汉王朝,离我们三千多里,窦宪追到那儿把他给消灭了。
事实上,从战略眼光看窦宪北击北匈奴,并不是一次明智之举,这充其量只是他个人的一次救赎之举。
当然,北匈奴很弱一仗被打败了,隔了两年,窦宪又再次出击, 公元89年和公元91年两次出击在金微山一带,把北匈奴进一步击溃,北匈奴被打得没有立足之地往西跑了。窦宪立大功,在燕然山刻山铭。
从战略眼光看,他影响了现在欧洲格局。匈奴从四五世纪大爆发之后,自己的帝国一点点走向衰落,后来匈奴就被其它的王朝给取代了。现在历史上有一个争议,匈奴帝国的首都核心在哪儿?现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附近。很多考古学家认为,现在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的后裔。因为匈奴人就是白人,但是这个说法没有得到史学界的统一承认。所以窦宪他推动了北匈奴,然后进而导致北匈奴西迁,结果这一西迁引发了连锁反应,改变了整个欧洲的格局。所以后人说窦宪的事,不仅是虽远必诛的典型,而且是影响欧洲历史最大程度的一个中国人。甚至比成吉思汗影响都大的多。
为什么说窦宪是影响欧洲历史最大的一个中国人?
北匈奴在漠北高原无法立足了,往西迁,迁到现在中亚一带,顿河流域。在这一带,北匈奴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修整,游牧民族休养生息,人口一增长,马上又强盛起来。强盛后,他们只能就近扩张。离他们最近的顿河西岸是哥特人,他们开始骚扰哥特人。东哥特 、西哥特都被他打败了,这时候大量的难民哥特人进到罗马帝国。而这些哥特人进来一点都不消停,没办法,罗马帝国只好收留了他们。那时的罗马帝国并没分成东罗马和西罗马。
罗马人开始琢磨一个问题:哥特人如此剽悍,怎么没打过匈奴人,而来占我们的地盘?
收留了大量来自中东地区难民的罗马帝国,当时有一种舆论认为,难民是不知道感恩的,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指着难民知恩图报不可能,难民只会趁人之危,抓住机会自己崛起。
所以当时德国人觉得收留这么多难民,他们将来崛起,这对德国乃至欧盟的秩序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当然这个事跟匈奴有直接关系,北匈奴把哥特人打到这,影响了整个罗马文明,而北匈奴自己也进一步扩张,结果从整个中亚地区打到西亚,由西亚打到东欧,东欧到中欧,整个公元四世纪,五世纪的时候,是匈奴帝国最为强盛的时候。他的统治地域到什么程度呢?西到多瑙河,东到顿河,北到里海,南到阿尔卑斯山。当时意大利都被他们打下来了,后来也直接造成了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当时东罗马帝国被打到,他们要给匈奴进贡七千磅黄金,而且还要年年给赔款,把罗马帝国整的不行。后来他们决定一战,在巴黎郊外开打,当时西罗马帝国没办法,跟哥特人联合到一块,因为匈奴是他们共同的敌人。
当时匈奴的单于,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但这一战,双方两败俱伤,这时匈奴开始由鼎盛时期走向衰落。这一仗打完后,整个欧洲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哥特人、 日耳曼人、这些种族被逼得从中亚一直到东欧,由东欧到中欧、中欧到西欧、而且同时匈奴向北欧进犯的时候,逼得北欧当时的盎格鲁-萨克森人没立足之地,跨海到了英伦三岛,和苏格兰地区的凯尔特人形成对峙,然后经过几个世纪的融合,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就是现在的英国。现在欧洲的格局,其实是北匈奴西迁直接冲击带来的。所以从这点来说,窦宪算不算影响欧洲最大的一个中国人?
北匈奴有一部分西迁还有一部分留在了当地,留在当地的最后被鲜卑族给吞并了。鲜卑族打过来,把整个北匈奴的地方都给吞并了, 鲜卑族一天天强大起来,变成了中国北方一个非常危险的敌人。到后来五胡乱华时期,匈奴跟鲜卑先完成了一次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一次大的民族融合,匈奴有很多人并入到汉族里。如今北方的汉族,姓刘的 、姓贺的、姓丛的、 姓呼延的、姓万俟的,这是匈奴的姓。就像爱新觉罗改成姓金、瓜尔佳改姓关的道理一样。
鲜卑跟匈奴结合之后,有很多人改成了汉姓。包括唐高祖李渊家里人娶的老婆,很多都是鲜卑族的。所以五胡乱华之后,他们跟汉族实现了大融合。很多匈奴人和鲜卑的混血儿进入到汉民族的系统中。他们的居住地主要是陕西、 山西、 山东。后来明成祖朱棣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走出来大量的人来到山东、 湖南、 河北等地方。
所以说中国北方的汉族,极有可能拥有匈奴血统都大于汉族血统。
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进行多次基因的分析,北方汉族的血统离匈奴更加接近。我们现在北方汉族好多人的血管里流淌的不光是汉族的血液,可能还有匈奴的血液,这都是民族大融合带来的。
从这点来讲,我们再回想两千年前,窦宪带着大兵击败北匈奴,我们为他勒石燕然丰功伟绩拍巴掌,跺着脚叫好,其实就是咱们的一个祖宗打自己的另一个祖宗,有什么好自豪的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又何必为此热血沸腾 ,血脉贲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