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超然台记赏析(苏轼词赏析解读)

公元1074年,苏东坡被调到密州(今山东诸城)来做知州。东坡原本在杭州任通判,由于弟苏辙在济南任职,于是便请求朝廷批准他到离苏辙近一点的地方工作,结果被派到密州履职。

苏轼到密州时,正值人生的盛年时光,即39岁至41岁,是他人生的黄金岁月,也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直到1076年底 苏轼调任徐州,他在密州待了整两年的时间。

两年时间里,东坡为密州百姓做了很多实事,让当地民众一直感恩;他留下众多美丽的文章和诗词,让密州的百姓永远珍藏。

01 履职密州

苏轼刚来密州之时,正值大旱之年,蝗灾严重,盗贼四起,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看到这样的情景,苏轼心情十分沉重,立即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同时祈雨抗旱,驱除蝗虫,赈灾捕盗。采取这些措施后,灾情得到治理,社会秩序变好,生产得到恢复,密州百姓非常感激。在密州工作期间,苏轼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战胜蝗灾

苏轼到任之始,就着手治蝗。他顾不上去衙门,就来到蝗灾最严重的地方,直接现场办公。带领官员百姓,群策群力,通过“灭蝗百日大作战”,将蝗虫消灭干净。

2)求雨修渠

苏轼到密州第二年,密州遭遇春旱。苏轼明白,如果把不能制住旱灾,蝗虫又会卷土重来。只有下雨,才能解开这个结。于是,苏轼率领求雨队伍,来到事先选好的常山求雨。求雨仪式结束,队伍还没有返回县城,大雨就滂沱而下。旱情得以缓解。

为了彻底地解决密州干旱问题,苏轼率领百姓兴修水渠,引山水灌溉,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3)救助弃婴

多年的蝗灾旱灾,致使当地耕种受到极大影响,粮食不足,百姓的生计艰难,无法糊口,不少百姓将刚生的婴儿丢弃。

有一次,苏东坡和普通百姓一样,到野外挖野菜,忽然,他在树林中发现了一个用破布包裹的弃婴,孩子已经奄奄一息,他心痛地抱回府内抚养。他从当地官员口中得知此地有弃婴陋习,于是他下令州府官员到野外捡弃婴,自己每天去野外循城捡拾。几天时间,州府中就收养了近40名弃婴。

当时,北宋政府会安排一些救济款,赈济无法养家的贫民,称为“劝诱米”。苏东坡把“劝诱米”储藏到仓库中作为救助弃婴的专用粮,把捡来的弃婴寄养在百姓家,每位弃婴每月发给6斗(约45公斤)粟米。一年之后,弃婴与寄养的百姓皆建立了亲情,不再流离失所和暴死野外,通过这种方法,苏东坡救活了几千个弃婴。

4)平匪安民

天灾带来人祸,民不聊生,有些人铤而走险,当了土匪,“盗贼渐炽”。苏轼认为治盗必须治本,并与治事、治吏相结合,挖掉盗贼产生的根源。在治理密州期间,他不但平定了盗匪,也肃正了军队风气,得到老百姓的拥戴。

东坡主政密州期间,显赫的政绩让百姓交口称赞,他所写的美文《超然台记》广为流传,更是一份给密州人民的用心礼物。

02 超然台记

东坡到密州的第二年,经过他一整年兢兢业业的辛勤工作,密州改变了以前颓败的局面,展示出欣欣向荣的气象,于是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因此,苏轼写了这篇《超然台记》纪念。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chuò)醨(lí),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

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03 密州弦歌

除了《超然台记》,苏轼在密州期间,一共写了230多篇诗、词、文,这些作品,或婉约,或豪放,都是他在密州生活的见证,也是他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苏轼这段时间的作品中,有我最喜欢的四首词:

A.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公元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阕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B.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1075年冬,是公认的苏轼第一首豪放词,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写于1076年的中秋之夜,即苏轼来密州的第三个年头。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

D.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该词创作于公元1705年正月20日,身在密州的苏轼因夜晚梦到爱妻王氏,醒后便写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的千古悼亡词。

苏轼到密州后又遇连年灾害,受生活所迫,每日只能以吃杞、菊为食,生者尚能苟活于世,想起十年前的亡妻,心中便多了无限惆怅、感慨。

“不思量、自难忘”, 不经常想念,并不代表已经忘却,这种把思念之情埋藏于心底的苦楚,是任何时刻都难以忘怀的。

是的,虽然东坡在密州修建“超然台”,但他的心里何曾能够真正地超然物外?

他把努力工作的心思,给了密州的百姓;把最深的思念,给了自己的兄弟子由;把铭心刻骨的相思,给了自己逝去的爱人。

在“情”字面前,东坡也不能完全超然。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苏轼超然台记赏析(苏轼词赏析解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333853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