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这段精彩简洁的文字,华丽丽滴展现了一位旷世君子的绝妙风采。人皆争名夺利之时,他不居功自傲,甚至不屑提及自己的功劳,不问名利,不同流俗,看起来多么旷达闲逸,超凡脱俗哇。像是一位世外高人,超脱于尘嚣和欲念之外,心地干净清明,肝胆如冰雪澄澈。有人要问了,介子推是谁?他这么牛,当初晋侯干嘛忘了他哩?
原来,晋文公早年还是公子重耳的时候,也有一段被父兄追杀亡命天涯的血泪史。(此处捂脸三分钟。春秋时期的历史,演绎了多少兄弟暌违、父子相残、刀光剑影的故事!感脚那时的公子王孙都好好可怜哇。
那些想穿越到古代做王孙公举的迷妹迷弟们可以醒醒了,还是做现在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们比较幸福,想想看,只是规规矩矩做合法商人,守法公民,老百姓就会毫不吝惜地点赞了,哪怕长得差强人意,只要行事高调还不那么离谱,又没有失去继承权,也会有一大堆网红们争着喊国民老公呢)。
且说晋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重耳为避祸逃亡,被父亲献公,后来又被兄弟惠公围追堵截,四处逃窜,路上可没发生啥风花雪月的浪漫故事。那一年,重耳带着介子推等几个亲随,逃到了卫国。一个随从大概厌倦了这种亡命天涯,木有指望的日子,偷光了重耳的盘缠和干粮,遁入深山。
逃亡途中你知道的,既没有美团点外卖,也没有快递小哥送货上门。重耳饿得实在受不了,只得厚着脸皮向当地农夫乞食。大概农夫们也是恨透了这班平日不稼不稼、不狩不猎的公子哥儿,不仅没给吃的,反而好好作弄了他一番。重耳身心俱疲,就快饿晕过去的当儿,介子推躲到山沟里,割了块大腿上的肉,加点野菜煮成汤给重耳吃了。重耳知道后感动不已,当即表示将来一定好好报答有功于他的人。
重耳逃亡近20年。栉风沐雨,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艰辛。最终苦尽甘来,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算是忠心耿耿,披肝沥胆,鞍前马后,不辞辛苦。为嘛重耳不重赏有功之臣介子推呢?
这个当然是有原因的。凡事都有个度。做奴才的追随主子左右,尽心尽力侍奉饮食起居,于情于理,再自然不过。但忠心过了头,奴性偏离了人性,就有违天道人伦了。很容易流于谄媚和虚假,让人不得不质疑他的出发点,最起码也要怀疑事情背后的合理性。
当然了,书上说,介子推割股食文公,是为了救重耳的命。但你看,当时虽然没要到饭,其实还是有野菜汤喝的。没必要割自己腿上的肉嘛。割了肉,以当时的卫生条件,一旦感染了,行动不便,逃亡途中,免不了会拖累大家行动的速度,再让仇家发现了,万一重耳被捉或是被杀,晋国的历史恐怕就得改写。
如果重耳喝肉汤之前知道那是人肉,还是自己亲随的肉,还喝得下去吗?不是有虎毒不食子这句话么?同类相残常见,同类相食,就算禽兽也不多见吧。这不是陷公子重耳于伤天害理,不仁不义么?
介子推的后来相召不从,哪怕放火烧山,也坚持不出,一意孤行的行为来看,他的忠心更像骨子里的奴性,有点强迫、任性、偏执的倾向,用力过猛,说实话,很不讨喜。做臣子和奴才的,就算主子撒娇发脾气不上路,你只需好言相劝,陈述利害关系便是,他纵然泯灭壮志,但凡是个惜命的,便无不听的道理,非要做出骇人的举动来达到目的,这种人无疑是偏执、强迫有问题的。
介子推的强迫与偏执,在当年割股啖君之时,便可窥见端倪。让我想起春秋时期另一位煮了孩子给齐桓公吃的易牙。二人都是以忠心著称的奴才,我称他们为奴才,是因为二人并非丰功伟绩、彪炳史册的文臣武将,一个煮了自己的肉给主子,一个煮了孩子的肉给主子,手段不可谓不偏激,心肠不可谓不狠毒。二人都是不声不响,只管把想法迅速见诸行动的狠角色,唯如此,才更为可怕。
因为你不知道啥时候,他一不小心便会做出人意料的惊天之举来。说实话,换了我是他们的主子,我也不喜欢他们。虽然看似忠心耿耿,行动力惊人,却往往过激失当,用力过猛。这样的奴才,让人摸不清想法,猜不透行为,做主子的,其实是很不好把控的。
某种程度上来讲,非但不喜,对自己和亲人都如此阴沉狠毒的奴才,说不定还有点怕怕的。想想看,他认为你值得追随,当然会剖腹剜心地对你,一旦认为你配不上他的付出,或者单方面地认为你德不配位,就很容易单方面解约,扔下烂摊子,撒手走人,更有甚者,还不知道接下来会做出出人意表的事了。
介子推充其量只是对主子怀有怨言,一走了之。后面对晋文公的非议,大体看得出。他认为,晋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重耳还在世,这国君明摆着就是他的,毋庸置疑,所以,无论臣下如何尽力,都是分所应当,不值得嘉奖。撂挑子走人,无非是怒主子不坚持原则,不愿同流合污。所以不跟他混了。
我仿佛看到这么一幅画面:
几个孩子一块儿玩得开心。一个叫重耳的孩子,回去拿了几块糖来分给大家,唯独没分给那个叫介子推的小孩。那孩子不开心,也不上前去要,只是阴沉着脸回到家里。
他对娘说,今天大家和重耳他们一起玩,他回家拿了几块糖给大家分,不就是在一起玩玩么,值得什么呀,还拿块糖来分。
娘:你也跟他在一起玩,干嘛不去问他要块糖来着。
孩子:我才不去要,以后咱不跟他们一起玩了。娘,咱搬家吧。
娘:要不,还是给重耳说说这事儿吧。
孩子:我才看不起他么呢,干嘛问他们要。
娘:成。我没啥。你以后能忍得住不找他们玩,咱就走。
于是,母子俩隐居深山,从此无迹可寻。
话说晋文公历尽劫难,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才登上王位,当年吃尽苦头,受尽羞辱,一旦做了君主,自然很忌讳再提当年那些有损英明的事情。群臣为尊者讳,也巴不得早点忘掉过去那些不快,过几年畅快舒心日子,干嘛非得留着那些人,惦记着那点事,如鲠在喉,在心里膈应自己呢。因此大家也就渐渐地忘了介子推其人其事。
后来,有人谈起割股啖君的往事。迫于舆论的压力,晋文公遍寻介子推,也是怕天下人责其不仁不义,薄情寡恩,采取点补救措施罢了。结果适得其反,好心办坏事,一把火彻底断送了母子性命。介子推一生,终于为他的偏执和强迫付出了代价,只可惜带累自家老娘受苦了。
再看前面说的易牙。此人为讨欢心,不惜杀害儿子,丧尽天良,可谓包藏祸心。烹子献糜后,迅速得到了回报,齐桓公从此更加宠信易牙。果然,管仲病逝后,易牙拥立公子无亏,迫使太子奔宋,齐国内乱。齐桓公于重病时被迫与外界隔绝消息,饥饿而死。一味地对奴才偏听偏信,也是命中该有此劫。
古文观止《郑伯克段于鄢》——世界很公平,做人须谨慎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当腹黑大灰狼遇上无辜小绵羊
古文观止《曹刿论战》:看牛人如何打赢一场必输战
古文观止《齐桓下拜受胙》:来来来,看这出君贤臣孝的和谐大戏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强者霸凌,弱者怎样保持自身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