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为《八愚诗》(已失传)写的一篇序言。作者在一首诗中说:“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借描写山水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是柳宗元在长期贬谪生活中所写的一系列山水游记作品的重要特点,这在《愚溪诗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以一“愚”字,统贯全篇。从表面上看,似乎在着力说明小溪名“愚”的缘由,描写愚溪的景色,而实际上则是借题发挥,以愚溪自喻,表现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抒发其郁结于心底的怨愤之情。
小溪
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忽而写景,忽而抒情,忽而议论,行文曲折,富于变化,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期的刻意之作。第一段写以愚名溪的原委。由于“冉溪”、“染溪“之争,各说不一,莫衷一是,因此迄今“名莫能定”。加之自己“以愚触罪”,因罪遭贬,因贬而爱此溪,又因爱此溪而卜居风景绝佳处,进而又联想到古代有个“愚公谷”,经此由溪而人,由人而谷的层层因果关系的推论,不仅将自己与溪连在一起了,而且从历史的典故中找到了以“思”命名的根据。在名“不可不更”的情况下于是将溪名定为“愚溪“。这段叙写,看似平淡,其实含意颇深。
临溪的风景绝佳
一方面说明以“愚”为溪命名,并非杜撰;另一方面,典故中的老人,自视为“愚公”,对其所居之谷取名为“愚公谷”,都有影射当时政治不清明之意,因此柳宗元文中引用此典,其牢骚之意自明,即借此来讽刺唐朝的腐败政治。这“愚”字一出,就定下了全文的主旨。第二段,紧承上文,“愚”字频出,写出了愚溪一带的七处胜景: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循序写来指点如画,参差错落,涉笔成趣。实际上这各类景物,均属佳境,“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之所以冠为“愚”字,是“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山林溪水
表面上作者在为“愚溪”等景色鸣不平,而实际上是借题发挥,为自己抒愤懑。第三段,忽起跌宕,坐实溪之愚。“知者乐水”,本是孔子的遗训,然而这条溪水为何受辱于恩呢?这一问引出溪之可愚者三,点明了愚的内涵。作者言溪之愚,可谓是振振有词,但这是借宾形主之法,其目的是借溪来写人,因为溪之“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既然如此,那么使其蒙辱,视其为愚,是肯定可以的。“辱而思之,可也”,看来在为溪之为愚下结论,但其中则暗示了自己被世所弃的命运,似属自责、自抑之语,其实含无限怨愤于其间,言犹未尽,却荡动九曲回肠。
溪水
第四段又是一层跌宕,进一步说明作者得专而名愚溪的原因。为此,文章先引出宁武子、颜子之“愚“作反衬。这两位先贤一个是“智而为愚”,一个是“睿而为愚”,前者不得已而伴愚,后者形似愚而实容。而惟独自己才堪称为真愚,因为“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既是真愚,又独卜居于“无以利世”之溪,故以己之愚名溪之愚,实乃独有之专利,他人就莫能与之争了。文中“遭有道”与“违于理,悖于事”云云,这显然是愤激的反语,是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在冉溪螺囚终老的郁闷之气求得宣泄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作者以溪喻人
最后一段,溪、人兼写,转抑为扬,是全文的高潮,也是主旨之所在。溪虽愚,却自有其可爱之处:“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人虽愚,似有其不尽愚处:“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溪人对照,其间包蕴着深刻的含意溪流清澈,可以照见天下万物,其金石般的水鸣声,可以使人“喜笑眷靠”,陶冶性情,乐而忘返;自己虽不见容于时俗,却也颇以舞弄文墨而自慰,洗涤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囊括大自然的干姿百态,而无所避忌。以上内容说明,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打击之后,决计与山水为伍,并以山水为题,抒发郁愤之情,刻画世俗人情,揭露政治弊端。
大自然的干姿百态
接着将人、溪合二而一,说“以愚辞歌愚溪”,使两者融合无间,宾主俱化,达到虚寂浑沌的状态和神形双亡的境界。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消极遁世的人生态度,但是当我们结合柳宗元被世所弃的政治经历来分析,就不难看出在这层消极通世的外表下,正闪射出顽强不屈的光芒。所以用愚辞歌愚溪,正是作者聊以自慰、寄托情怀的一种方式,表现了他光明磊落的胸襟和沉郁激愤的思想感情。全文以“愚”字贯彻始终,写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借题发挥,吞吐万端,将牢骚不平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在抑扬委婉中曲尽衷肠,感情激越而寄于旷达之中,讽刺时政而不露一丝痕迹,这些都表现了作者精深的艺术修养和高度的表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