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魏晋时期最显赫的几家大族子弟聚会于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结诗成集,诗集的名称即为《兰亭集》,大家推选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文章就是《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珠圆玉润,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精彩散文。
然而,在书法领域,《兰亭集序》的名气更大,是中国书法艺术上的巍巍高峰,全篇章法、结构、笔法美轮美奂,被书家称为“中华第一行书”。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堪称“书文双绝”的美文。
01 群贤毕至的盛会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学书法的人,应该都听说过“永字八法”,也就是练字从永字练起,一个字可以练习八种基本笔画,把永字练好,对练字可以取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据说练“永”字的习惯,和《兰亭集序》有关系——本文的第一个字,是书法的入门第一级台阶。
永字八法 墨香老师书写
永字八法笔画扩展 墨香老师书写
修禊(xì)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聚会来客都是当时东晋的名门望族。
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句子中,“王”说的是王羲之出身的琅玡王氏,“谢”说的就是谢安出身的陈郡谢氏。谢安和王羲之同为世家子弟,在政治观念上也十分相近,他们拥护支持世家大族和皇族司马氏共治天下的准则。
早年的谢安曾在王导的司徒府短暂任职,但此后就一直在会稽隐居。桓温崛起后,谢安多次拒绝朝廷征辟。王羲之到会稽后,反桓温不出仕的王、谢联盟就形成了。
当时参加修禊的有四十二位望族文士,除了饮酒作乐,还有赋诗抒情,当时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王彬之、王凝之、王肃之、王徽之、徐丰之、袁峤之等十一人各作四言诗、五言诗各一首;王丰之、王元之、王蕴之、王涣之、郗昙、华茂、庾友、虞说、魏滂、谢绎、庾蕴、孙嗣、曹茂之、曹华、桓伟等十五人,或四言诗,或五言各作一首。另有王献之、谢瑰、卞迪、卓旄、羊模、孔炽、刘密、虞谷、劳夷、后绵、华耆、谢藤、任凝、吕系、吕本、曹礼等十六人,因未赋诗而各被罚酒三杯。
东道主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六个儿子参加本次活动,即长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三子王涣之,四子王肃之,五子王徽之,七子王献之,只有六子王操之没来。王羲之一门占与会人数的六分之一,这当然是因为王羲之是这次集会的东道主有关。最小的儿子王献之这一年只有10岁。
如此大规模又大张旗鼓的聚会,颇有点震慑当时权臣桓温的意味。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
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流觞曲水图,明代画家创作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02 风景背后的剑影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
兰亭集会时,王羲之51岁,感喟光阴迅速,但他的知己尚在壮年。谢安此时33岁,另一个集会带头人孙绰也才39岁。
和王、谢二人的非暴力不抵抗的保守作派不同,兰亭集会的第三个带头人孙绰,反对桓温方面态度激进。
灭掉成汉后的桓温意欲北伐中原,扩大自己的声望,朝中无人出头反对,唯独孙绰上疏拦阻,事后被调离原职,得个虚职。
孙绰家在会稽,是东晋文坛赫赫有名的大手笔。他和王羲之、谢安等人在兰亭聚会,聚起来的其实是个反对桓温的世家大族联盟。这个政治联盟的 领头羊,就是会稽王司马昱。
桓温做大之际,宗室会稽王司马昱,是桓温在政治上的劲敌。桓温靠战场上的功勋赢得权势,司马昱的制衡办法是拉拢文士。
入仕以来,司马昱一直以会稽为根据地,作为宗室代言人,他在掌管朝政中枢的同时,也时刻把持着东晋战略后方的中心之地会稽。会稽由此成为司马昱和王、谢抵抗桓温的“策源地”。
后来的历史证明,兰亭集会凝集了王、谢等世家大族“祭则司马、政在士族”为准则的政治共识,保证了东晋顺利度过桓温专权的政治风波。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03 文章背景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被称为书圣,字逸少。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王羲之受托撰写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04 文章故事
《兰亭序》诞生后的200余年,并未大放异彩。真正让《兰亭序》名声显赫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大唐贞观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喜爱“书圣”王羲之的墨宝,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广为搜罗王羲之作品。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馀兴来时摹揣度之,体会其笔法兴意,领略其天然韵味之后,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却。不仅如此,他还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使得学王之风在贞观年间大为盛行。据载李世民曾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至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
虽然所藏墨宝甚丰,但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本。一国君主,却不能得到前朝稀世之珍品,太宗每一念此,便闷闷不乐。
后经多方明察暗访,终于得知《兰亭序》真迹藏在会稽的永兴寺中,为僧人辩才所有。
原来,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兰亭集序》,把它视为传家之宝,一路传下,至第7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在一座冷清的小楼里,他运笔挥毫,经三十年苦练,书法名气也越来越大。智永临终qian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深知《兰亭集序》的价值,遂将它珍藏在卧室梁上凿好的洞内。
辩才和尚把《兰亭序》看作是命根子,从不轻易示人。太宗皇帝多次派人索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之以利,辩才和尚油盐不进不为所动。宰相房玄龄给太宗皇帝出了个主意,委派监察御史萧翼去设计谋取。
萧翼博学多才,颇有计谋。既然是奉旨诈骗,要办好这件小事,当然难不倒他。
他向太宗皇帝讨得王羲之的两三福书帖,扮成布衣书生,来到会稽。逐渐获得了辩才和尚的信任。几次之后,两人引灯长谈,赋诗互赠,竟如知己一般。
兴之所至,萧翼便拿出王羲之的字帖给智永观赏。智永说,帖是真帖,却非真品。萧翼趁机叹道:“可惜啊,举世都知兰亭序绝妙,却无人看到。”辩才遂从梁上取出《兰亭序》给他看。萧翼故意说是假的。两人争论了好久。
萧翼暗中记下藏匿之处,次日待辩才外出,潜入寺中将《兰亭序》盗去。随后萧翼到驿站处,露出真面目,让驿站以最快的速度将《兰亭序》送到太宗面前。
这应验了那句老话: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太宗皇帝得宝后欣喜若狂,遂派钦差到永兴寺,装模作样责备辩才隐藏国宝,欺君犯上,再假惺惺赦免他,并赐给锦帛等物。在此打击之下,辩才和尚患上重病,不到一年时间就与世长辞。
05 书法作品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原帖后,集中本朝最杰出的书法家,制作了许多《兰亭序》的摹本颁临天下。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下几个版本:
冯承素本,简称冯本,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又称为“神龙本”;
虞世南本,简称虞本,亦称“天历本”;
褚遂良本,简称“褚本”,因卷后有米芾题诗,亦称“米芾题诗本”:
欧阳询本,因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武定县,又称为“武定本”。
这些临摹本均精彩绝伦,每一幅都堪称国宝,其中冯承素的“神龙本”,被公认写得最好。
兰亭集序 书法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