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纪》,是了解曹操其人其事的基本史料。
讲“三国”不能不讲曹操。很多人也喜欢研究曹操,写了《曹操传》一类的书。我再来讲曹操,是不是会重复,讲不出什么新意?不少人都会有这种疑问。对此我要让大家放心,我讲的曹操一定会与别人讲的不一样。
为什么?因为我要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以下简称《武帝纪》)及裴松之注来讲曹操,并且充分挖掘这些史料,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讲出与众不同的曹操。
在讲曹操之前,先要说明一点,《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描写,完全是后人的一种歪曲,即把曹操定位为“汉贼”或“乱世之奸雄”而来描写的,所以旧戏剧中的曹操,都是奸臣的形象,是白脸,与红脸的忠臣形成鲜明的对照。
但这种定位是不符合历史记载的。我在下面的讲述中会对此做出说明。
由于《三国演义》和旧戏剧的影响,人们对于曹操的认识,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理解。我要用《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来证明这是误解。
一、读古代史书的一些基本常识
按照中国古代史书的惯例,对皇帝都不直呼其名,而是以他的庙号和谥号为名。在《三国志》中,曹操被称为“太祖武皇帝”。曹操生前并没有当上皇帝,他死后,由他的儿子曹丕废了东汉皇帝而建立了魏,到曹操的孙子曹睿继位后才追封其祖父曹操为魏的“太祖”,这是庙号,“武皇帝”,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为曹操追加的帝号。所以陈寿写《三国志》为曹操立传,就称为《武帝纪》,“武帝”就是“武皇帝”的简称,在《三国志》中通常称为“太祖”。这是古代对皇帝的一种尊敬称呼。
所以《武帝纪》一开始介绍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
古代的史书为一个人立传,首先就要说明他是哪里人,姓、名、字都是什么,这是固定的格式。我们读古代史书时一定要知道这个规矩。
沛国,是东汉的一个诸侯国,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的家乡设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政府所在地)在相县,即今安徽濉溪西北。
谯音桥,是当时的县名,在今安徽亳州。
古代对尊者的名,不用“名”这个字,而称为“讳”,表示这个人名是不能直接称呼的,这就是所谓的避讳。我们今天没有这个规矩了,但要懂得这是中国古代的礼节之一,如对自己的父母,就不能直接称呼他(她)们的名,否则就是不敬。现在有不少人不知道这个古代的礼节,毫无顾忌地叫自己父母的名字,这是很没礼貌的表现。
古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字是便于同辈或长辈用来称呼其人,虽然也不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而称呼他的字,这也是一种尊敬或友谊的表现。古人的名与字,在选字时,其字义一定是有关系的。
曹操名操,字孟德,操就是德,所以古人有品操、品德一类的说法,说明德与操在字义上有相通之处。
按《说文解字》的说法,德就是得,是说得来,原来没有而后得到,这是得,也就是德。比喻人的品德,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修养而得来的。
《说文解字》解释操,是指把持,即抓在手里、掌握在手里,引申就是把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掌握在自己手里或身上,这就与得、德的意思贯通了。
所以名为操,字就为德,二者意思相通。
孟,表示排行。古代兄弟的排行称为伯仲叔季,即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的意思。但古代贵族不是一个妻子,而是有妻有妾,正妻为嫡,妾等为庶,她们生的儿子,也有不同的称呼。嫡妻生的长子,就称为伯。庶妻生的长子,就称为孟。所以孟也是老大的意思,但与伯有嫡庶之分。后来分得没有这么清楚,所以老大也可称伯,或称孟。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伯,长也,解释孟,长也,字义上是一样的。
这说明曹操是曹家的老大。
古人画的曹操像